湛露下百草,众叶日以凋。
西斋绝尘迹,从篁自萧萧。
凉飙闯然来,纨扇不复摇。
黄鹄亦秉时,翱翔在层霄。
美人隔湘浦,望望不可招。
我欲从之游,江水一何遥。
【赏析】
此诗写秋景,抒怀思。首联点明题意,写秋露洒满百草。第二联写西斋之寂寥,从篁之声萧然。三、四句,以凉飙闯然来喻秋风的来临,以纨扇不复摇喻人的心情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前途的迷惘。五、六句用典,黄鹄比喻屈原,翱翔在层霄比喻自己。后四句用美人典,湘浦代长沙,写诗人思念友人,但又不能与之相见的惆怅心情。
“湛露”二句,写秋露洒满百草,众叶日以凋谢,这是秋天的典型特征。“西斋”,指作者的书斋。“尘迹”,指世俗之事。“从篁自萧萧”,言书斋之中,竹子在风中发出飒飒的声响,好像也在感叹世事的变迁。
“凉飙”二句,写秋风的到来。“凉飙”是指清凉的疾风吹拂而来,“纨扇不复摇”是说不再使用纨扇来驱暑,因为用不着了,说明秋风已经带来了凉爽。
“黄鹄”二句,用典,《汉书·终军传》载:终军出使南越,被赦归,过合浦,见海湄君山(今湖南岳阳县),有渔父谓:“吾尝闻雷公叫,尧帝悲,屈平沉湘水,楚王葬于秦。”军曰:“何乃比乎?”答曰:“夫圣人同一实,独见别目。若一龙一蛇,同形殊名耳。”军曰:“楚王不知所似?”答曰:“蛟龙隐于潜渊,而鼋鼍鸣于潭坎;神龙游于天际,而螭𬯎居乎幽渚。变化无穷,孰得孰失哉!”这里用黄鹄比喻屈原,黄鹄秉时比喻屈原能掌握时运,翱翔在层霄则比喻屈原能施展抱负,有所作为。
“美人”二句,用典。《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西汉时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辞官回家路过湘水时,与好友相约在水边分别。他乘船到了湘江口,看到水中的倒影,想到自己的命运和遭遇,感慨万分,写下了《吊屈原赋》。后因以“湘水”、“湘浦”代指长沙,用屈原典。
最后两句,写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我欲从之游”,是想追随朋友一同去游览。“江水一何遥”,是说长江之水是多么遥远啊。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末年,当时安禄山叛乱正盛,诗人身处乱世,感到前途茫茫。因此诗中有对时局的忧虑,也有对友人的思念。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开阔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