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江上笛,长似怨湘君。
况复离群夜,高斋月下闻。

【注释】

闻笛:听到笛子声

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的样子

江上:江边。

长似:好像

怨湘君:怨恨湘君,湘君即潇湘之神,这里指屈原

况复离群夜:更何况是离别之后,独自在夜晚

高斋(zhāi ):高楼的内室

【赏析】

这首七绝以“闻笛”为题,写诗人在清秋之夜听到江上传来哀怨的笛曲,不禁想起被贬谪到湖南潇湘一带的友人屈原,以及自己与他的遭遇和心情。全诗构思精巧、意境深远。

“闻笛”二字总领全篇,以下都是闻笛之后的所感所思。

起句“闻笛”,点明闻音之所。次句“长似怨湘君”,则进一步渲染笛声之哀怨,既写出笛声的悠扬哀婉,又暗示出笛声的由来,使读者联想到那悲凉的湘水,想到屈原投江的悲歌,从而引起诗人的联想和感慨。

“况复离群夜”一句,是诗人听到笛声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感受。“何况”一词,更加强了这种联想和感受,使诗人更加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而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诗人耳边响起了那哀怨的笛声,不由得使他想起了当年与屈原同遭谗毁,一起被排挤出朝廷的往事,也勾起了他心中无限的悲伤和感慨。

最后两句“高斋月下闻”,则是诗人听到笛声后的所见所闻。“高斋”指的是诗人居处的高楼内室,“月下闻”则表明是在明月皎洁的夜空之下听到的笛声。这两句紧承上文的联想和感受,进一步渲染了笛声的凄婉哀切,同时也暗示出诗人此刻的心情是凄凉惆怅的。他仿佛看到自己和屈原一样,被贬谪到远方之地,远离家乡,身处异地,面对明月,只能独自聆听那哀怨的笛声。

这首诗构思精巧、意境深远。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听觉感受和视觉印象,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屈原的追怀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当时内心的凄凉和惆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深情和哀怨,使人读后久久难以忘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