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近十载,风土乐馀生。
儿曹欢节至,岁事多经营。
如何从远役,遥遥赴神京。
旅游已厌历,况欲竞浮荣。
自昔际遇难,幸兹世运亨。
草泽访耆彦,拔茅以汇征。
负暄安足献,食芹岂忘情。
冲抱徒区区,蹇拙竟奚成。
秣陵岁暮
秣陵:即金陵,今江苏南京。
岁暮:年底。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诗。诗人因公务而离开金陵,临别之际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自己前途的忧虑之感。
译文:
在秣陵(今江苏南京)年关将近了,我闲居已近十年,这里的风土让我感到快乐,余生可以尽情享受。我的儿辈们在节日时欢欣鼓舞,而一年的农事需要我亲自去处理。但我无法从远方服役归来,只能遥遥地奔赴京城。我已厌倦了旅行生涯,更何况我还想要争强斗胜,追求名利。自古以来,人总是面临困难和灾难,幸运的是,如今时运通达。我愿意到草泽间访问有才德的人。我要像拔取茅草一样,聚集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商议大事。我不能像晒太阳那样安心,不能像吃芹菜那样忘情。我胸中怀抱着远大的抱负,但终究未能成就功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后写的。诗人在金陵已经住了十年,这里风物宜人,让他感到十分惬意。可是,由于公务缠身,他不得不远离故乡,去京城参加大典。这种离别,对于久居金陵的人来说,确实是令人伤感的。
首联“秣陵岁暮”,交代诗人所处之地,同时点出题旨。“秣陵”为金陵古称,诗人以“岁暮”二字起兴,既点明时序,又暗示自己离京的原因。“闲居近十载,风土乐馀生。”诗人在金陵已经居住了十年之久,这里的风物让人感到愉快,足以使一个人安于余生了。这一句看似平淡自然,其实内含深意,诗人以“近十载”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无聊;“风土乐馀生”则表明他对当前的生活并不满足,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颔联“儿曹欢节至,岁事多经营。”诗人用一个“至”字,表现人们对节日的喜爱和期待。“儿曹”指自己的儿子和侄子们,他们因为节日的到来而感到欢喜。然而,对于诗人来说,一年中的农事需要他去处理,所以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到京城去处理这些事务。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儿女情长的无奈,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责任感。
颈联“如何从远役,遥遥赴神京。”“如何”一词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困惑。他不知道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只能远远地赶往京城。“遥遥”一词形容路途遥远,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尾联“旅游已厌历,况欲竞浮荣。自昔际遇难,幸兹世运亨。”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仕途的无奈和失望。他已经厌倦了长期的游历,更不用说为了名利而奋斗了。自古以来,人们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幸运的人却能够逢凶化吉。因此,他庆幸自己在这个世界上遇到了好时机,能够有机会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的豁达胸怀,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细腻真挚。诗人通过对家乡风土的描写、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述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描绘,展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