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事远征,能知边塞情。
长骑汗血马,调戏郅支营。
大小七十战,金鼓夜自鸣。
稽首两贤王,大开受降城。
匈奴不可敌,剑声讵能平。
终生独忼慨,抗言请长缨。

【注释】

边人曲:边地之人的诗歌。结发事远征,能知边塞情:指年轻时就参加战争,了解边疆情况。结发:古时男子成年束发。事远征:参与远征。能知边塞情:了解边疆的情况。长骑汗血马,调戏郅支营,大小七十战,金鼓夜自鸣:长年累月骑着汗血宝马,去调戏郅支国的军营。打了七十仗,夜间听到金鼓声。稽首两贤王,大开受降城:向两位贤王行礼,打开受降城。匈奴不可敌,剑声讵(jù)能平:匈奴无法抵挡我军的攻势,剑声岂能平息?终生独忼慨,抗言请长缨:终身感慨,请求皇帝给长缨。忼慨;慷慨激昂;长缨:长绳,比喻武力和力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诗人早年参军,曾随军出征,亲历沙场,身经百战,因而对边疆生活有较深的体验,对战争场面和军队生活有较真实的感受。因此他的这首《边人曲》写得非常真实、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开头两句“结发事远征,能知边塞情”,写诗人早年参军,在军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对边疆的生活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感受。“长骑汗血马”句写自己骑马奔驰于战场,以显示自己的勇武;“调戏郅支营”句写自己到边疆后,与敌军作战,屡建战功,威震敌胆。这四句诗写出了诗人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于战斗,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经历。

接下来四句“大小七十战,金鼓夜自鸣”,写诗人征战一生,经历了许多战役,夜晚听到金鼓之声,说明他为保卫祖国而战斗了一生。

“稽首两贤王”句写诗人向两个贤王行礼。据《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匈奴单于杀其相而自立,欲遣兵入边。”可见匈奴单于当时已称单于。这里诗人说的可能是汉昭帝时期的事情,但也可能是指汉武帝时代。因为匈奴单于自称单于是在汉朝建立以前的事。

“大开受降城”句说汉朝皇帝打开了受降城,让投降的人进来,这是指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突厥后设置的受降城。这是说匈奴单于被迫向唐朝皇帝投降。诗人在诗中称颂了唐王朝对匈奴的宽容政策。

最后两句“匈奴不可敌,剑声讵(jù)能平”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意思是匈奴是无法打败的,剑声也岂能平定?表达了诗人对抗击匈奴、保卫国土的信心。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强烈,表现了诗人豪迈、激昂的精神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