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鸣促织,应自感清秋。
花底来何暮,风前听未休。
异乡人不寐,故里思难酬。
骨肉经年别,湖天回白头。
盐城闻促织
忽闻鸣促织,应自感清秋。
花底来何暮,风前听未休。
异乡人不寐,故里思难酬。
骨肉经年别,湖天回白头。
译文注释
- 忽闻 - 突然听到,指偶然听到蟋蟀叫声。
- 鸣促织 - 指蟋蟀的叫声,促织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昆虫,常用来比喻声音急促或节奏明快的事物。
- 应自 - 根据自然规律或习惯,应该感到或觉得。
- 清秋 - 秋天,通常与萧瑟、凄凉等情感相关联,表示一种深秋的感觉。
- 花底来 - 在花朵下面,形容蟋蟀鸣叫的场景。
- 何暮 - 为什么到傍晚,这里表达的是时间上的疑问,可能是指蟋蟀为何在傍晚时分鸣叫。
- 风前听 - 在风中倾听,形容蟋蟀鸣叫的声音随风而来。
- 异乡 - 指不是本地,或者远离家乡的地方。
- 人不寐 - 人无法入睡,因为心中有所思。
- 故里 - 故乡,指作者的出生地或成长地。
- 思难酬 - 思念难以回报,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 骨肉 - 指父母或兄弟,强调血缘关系。
- 经年 - 经过一整年,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长短。
- 别 - 离别,指长时间的分离。
- 湖天 - 湖泊和天空,这里用来比喻辽阔的视野或广阔的天地。
- 回白头 - 白发回旋,这里可能是指随着岁月的流逝白发增多。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夜晚在盐城听到蟋蟀鸣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时光流逝所带来的感慨。诗中的“忽闻”、“应自”等词语,描绘了诗人对于这一自然现象的意外发现和内心感受,而“清秋”则点明了时节,营造了一种凄冷而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观察蟋蟀的行为——无论是在花朵下还是在风中——进一步展现了其对大自然细微之处的敏感观察力。此外,“异乡人不寐,故里思难酬”这两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在外游历时无法安眠,对家乡的思念却无法完全寄托和回应。最后,“骨肉经年别,湖天回白头”两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广阔来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是一首典型的表达乡愁与时光流逝主题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