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鸣促织,应自感清秋。
花底来何暮,风前听未休。
异乡人不寐,故里思难酬。
骨肉经年别,湖天回白头。

盐城闻促织

忽闻鸣促织,应自感清秋。

花底来何暮,风前听未休。

异乡人不寐,故里思难酬。

骨肉经年别,湖天回白头。

译文注释

  • 忽闻 - 突然听到,指偶然听到蟋蟀叫声。
  • 鸣促织 - 指蟋蟀的叫声,促织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昆虫,常用来比喻声音急促或节奏明快的事物。
  • 应自 - 根据自然规律或习惯,应该感到或觉得。
  • 清秋 - 秋天,通常与萧瑟、凄凉等情感相关联,表示一种深秋的感觉。
  • 花底来 - 在花朵下面,形容蟋蟀鸣叫的场景。
  • 何暮 - 为什么到傍晚,这里表达的是时间上的疑问,可能是指蟋蟀为何在傍晚时分鸣叫。
  • 风前听 - 在风中倾听,形容蟋蟀鸣叫的声音随风而来。
  • 异乡 - 指不是本地,或者远离家乡的地方。
  • 人不寐 - 人无法入睡,因为心中有所思。
  • 故里 - 故乡,指作者的出生地或成长地。
  • 思难酬 - 思念难以回报,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 骨肉 - 指父母或兄弟,强调血缘关系。
  • 经年 - 经过一整年,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长短。
  • - 离别,指长时间的分离。
  • 湖天 - 湖泊和天空,这里用来比喻辽阔的视野或广阔的天地。
  • 回白头 - 白发回旋,这里可能是指随着岁月的流逝白发增多。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夜晚在盐城听到蟋蟀鸣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时光流逝所带来的感慨。诗中的“忽闻”、“应自”等词语,描绘了诗人对于这一自然现象的意外发现和内心感受,而“清秋”则点明了时节,营造了一种凄冷而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观察蟋蟀的行为——无论是在花朵下还是在风中——进一步展现了其对大自然细微之处的敏感观察力。此外,“异乡人不寐,故里思难酬”这两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在外游历时无法安眠,对家乡的思念却无法完全寄托和回应。最后,“骨肉经年别,湖天回白头”两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广阔来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是一首典型的表达乡愁与时光流逝主题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