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鸣阶下,凉风动槛前。
露华侵袂湿,月魄缀檐翩。
酷暑知何去,清宵自不眠。
幽吟对修竹,相与斗㛹娟。
初秋暑退晚坐
蟋蟀鸣阶下,凉风动槛前。
露华侵袂湿,月魄缀檐翩。
酷暑知何去,清宵自不眠。
幽吟对修竹,相与斗㛹娟。
注释:
- 蟋蟀鸣:蟋蟀在秋天发出声音,这里用来代表季节的变化。
- 阶下:台阶下方,指的是房间内的地面。
- 槛前:窗户或者门框前面,这里是形容夜晚凉爽的环境。
- 露华:指露水。
- 袂(mèi):袖子,泛指衣服。
- 月魄:月亮的光辉。
- 清宵:清静的夜晚,通常指夜晚没有嘈杂声的时候。
- 幽吟:低声吟咏。
- 修竹:指长而直的竹子,这里用作比喻,表示诗人所欣赏的高尚品德。
- 相与斗㛹娟:相互比较和竞争,用来形容竹子挺拔的姿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作者在晚坐时的感受和所见景象。诗中的“蟋蟀鸣”,不仅是对时间的描述,更是对季节更迭的一种象征。“凉风动槛前”则描绘了夜晚微风拂过的场景,让人感觉清爽宜人。
接下来的“露华侵袂湿,月魄缀檐翩”两句,通过对露水的描绘和月光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美丽景色。露水湿润了衣袖,月光映照在屋檐上,形成了美丽的画面。这里的“露”和“月”都是自然的元素,它们的出现使得夜晚更加宁静和美丽。
“酷暑知何去,清宵自不眠。”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夏日炎热的无奈和对夜晚清凉舒适的感激。虽然夏天炎热难耐,但夜晚的凉爽让作者感到满足和舒适。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的“幽吟对修竹,相与斗㛹娟”两句,则是诗人在夜晚独自吟诗的情景。他对着修长的竹子进行吟咏,与它们相互比较和竞争。这里的“修竹”代表了诗人心中的高尚品质,而“斗㛹娟”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初秋时节的美好景色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它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