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庭前桧,传来夫子栽。
霜皮皆左纽,野火漫馀灰。
翠色滋坛杏,虬根上石苔。
斯文应未丧,重发待时来。

【注释】

手植桧:指亲手栽植的松柏。

夫子庭前桧:指孔子门前的桧树,相传孔门弟子曾手植此松。

左纽:松柏皮纹向左旋转。

野火漫余灰:指松柏被野火烧过,剩下余烬。

翠色滋坛杏:指松柏的颜色青翠,使坛中的杏花也显得更加美丽。

虬根上石苔:指松柏的根盘生在石头上,生出许多须根。

斯文:儒家文化。

【译文】

孔子门前那棵桧树,是我亲手栽植的。

霜打过的松柏皮纹都向左旋,野火过后留下了余烬。

那青翠的颜色让坛中的杏花也变得美丽,松柏的枝干向上生长在石头上。

我们这些读书人应该保持儒家文化的传承,等待时机成熟,再重新恢复儒家的学问。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孔子亲手栽植的那棵桧树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人通过描绘桧树的生长状态,表现了桧树的坚韧和生命力。桧树的皮纹向左旋转,说明它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然保持着坚强的姿态;野火过后留下的余烬,则象征着它经历过的磨难和考验。这些细节都展现了桧树的顽强和坚韧。

诗人通过对比桧树和杏花的颜色和生长状态,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松柏的青翠颜色使杏花也显得更加美丽,而松柏的枝干向上生长在石头上,则展现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诗人通过对“斯文”的强调,表达了他对儒家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他认为,儒家文化是我们应该保持传承的文化,只有等待时机成熟,才能重新恢复儒家的学问。这种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首诗以桧树为载体,通过对它的描写和对儒家文化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