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节山阴道,鱼书过婺州。
远人惊异数,高论许同舟。
僻壤兰为国,荒城竹作楼。
自怜随去住,淮海亦曾留。

注释:

峻节山阴道,鱼书过婺州。

远人惊异数,高论许同舟。

僻壤兰为国,荒城竹作楼。

自怜随去住,淮海亦曾留。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陈司理卧子的答诗。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陈司理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首句“峻节山阴道”,描绘了陈司理卧子坚贞不屈的性格和崇高的气节。山阴道,即指山中的小径,这里用来形容陈司理的品行和志向。

第二句“鱼书过婺州”,则是指陈司理的书信从婺州传来。鱼书,古代以鱼形的纸张传递信息,这里用来比喻书信往来。婺州,古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市一带。

第三句“远人惊异数”,表达了远方的人对陈司理的惊异。这里的“数”可以理解为数量、程度等含义,表示人们对陈司理的敬仰之情超出了常人。

第四句“高论许同舟”,则是指陈司理的高深见解与船夫共济。高论,即高尚的言论;同舟,意味着共同经历风雨。这里强调的是陈司理的高尚品格和对人民的关爱。

第五句“僻壤兰为国”,则是说偏僻之地如同生长兰花一样珍贵。僻壤,即偏僻的地方。兰,这里用来形容地方的美丽和价值。

第六句“荒城竹作楼”,则是描绘了荒废的城市中仍然保持着竹子制成的楼房的景象。荒城,即废弃的城市。竹作楼,即用竹子建造的楼房。这里体现了诗人对陈司理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的赞美。

最后一句“自怜随去住,淮海亦曾留”,则是诗人对自己的感慨。自怜,即自认为值得怜悯或不值得同情。随去住,意指跟随陈司理一同前往各地。淮海,指淮河和长江之间的地区,这里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整首诗通过对陈司理的描写和自己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陈司理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身世的无奈。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高尚品格和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