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岭登高余兴在,南园此会亦清嘉。
行厨送馔来筠径,醉笔题诗渍墨花。
秋水鱼跳声泼剌,夕阳人散影欹斜。
一时文采风流目,不数王家与谢家。
【诗句释义】
九月十一日,我与友人北野一同携带酒壶去徐元大在池亭的宴集。
西岭之巅登高,余兴未尽,南园的宴会也令人感到清雅。
行厨送来的饭菜来自筠径,醉后的笔锋题诗洒满了墨花。
秋水鱼跃之声泼剌作响,夕阳下人们的身影斜斜地倒映着水面。
一时之间,文采风流,让人目不暇接,不能与王、谢两家相比。
【译文】
九月十一日,我与友人北野一同携酒到徐元大池亭举行宴会。
登上西岭,登山之后兴致仍然高涨,而南园的聚会也是清雅宜人。
厨房送来了菜肴,它们来自筠径,我在醉酒后挥毫写下了诗句,把墨汁洒在了花上。
秋天的水面上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如同击鼓般响亮,而太阳落下之时,人们的影子也斜斜地映在水面上。
一时之间,众人都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让人眼花缭乱,他们无法比肩王羲之和谢安两位大家。
【赏析】
此诗是一首纪游之作。作者于九月十一日携酒赴徐元大池亭宴集,途中所见所感,一一写来。首句点明时间,“九日”,即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远望的习俗。《世说新语·赏誉》云:“诸人咸云:‘暂进前庭Chat,何须入谷?’”可见,登高远望是一种高雅之举。次句“西岭”、“南园”,地点明确,“登高”、“宴集”,活动明确,且以“亦”字相承,表明此行的目的就在于欣赏这“清嘉”的景色,抒发胸中逸怀。第三句“行厨送馔”,“送”字用得极妙,说明诗人对这次宴会极为重视,不惜千里迢迢赶来,其热情可想而知。“送”字也表现了主人对诗人的盛情款待。第四句“醉笔题诗渍墨花”则进一步展示了宴饮的热烈场面。诗人醉后挥笔题诗,将墨汁洒在了花朵之上,既写出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又烘托出了宴会的欢快气氛。五、六两句描绘宴席上的景致。“秋水鱼跳声泼剌”,形容秋水清澈见底,游鱼跳跃激起阵阵涟漪。“夕阳人散影欹斜”则是说夕阳西下,人影斜斜地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这两句既描写了宴席周围的自然风光,又通过“泼剌”“欹斜”等词语表现出宴饮时的欢乐情景。最后两句“一时文采风流目,不数王家与谢家”是全诗的总结。“一时”表明诗人对这次宴会的印象十分深刻,他觉得自己一时之间的才华风流足以和王羲之、谢安相提并论。然而,这只是诗人的谦虚之词。事实上,他的才华确实非同一般!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元大是一位非常善于交际的人,他能请得众多名流共赴宴席,足见其人缘极好。同时,从这首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徐元大的宴饮风格——豪放不羁,饮酒赋诗,尽情享乐。这种风格在魏晋时期文人雅士中颇为流行,是那个时代文化风尚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