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高品移来满,南海雕笼入贡频。
惟有武英边□诏,从游常看上林春。

【题解】

此诗写于作者被放逐途中,有感而发之作。诗人以“孔雀牡丹”为题,既指洛阳的孔雀牡丹,又暗寓自己的处境。首句说孔雀牡丹从洛阳高品移植到南海来后,经常受到皇帝的重视和宠爱。第二句说孔雀牡丹被作为贡品进献朝廷,十分频繁。第三句说,这些孔雀牡丹虽然很美丽珍贵,但只能供人赏玩,不能与武英边□诏一样得到皇上的赏识和重用。第四句说,自己只能在游上林苑时才能欣赏那些美丽的孔雀牡丹。全诗借物喻己,表达了自己被放逐的悲愤之情。

孔雀牡丹:即牡丹,古代称牡丹为花王、国色天香,唐宋以来,帝王将相多喜爱它。

洛阳高品移来满:据《太平御览》卷九○六引《西京杂记》载,晋朝时期洛阳曾种植过大量名贵的牡丹品种,其中以洛阳最为著名,所以称洛阳的高品牡丹为洛阳高品。移来满:移栽来满园都是。

南海雕笼入贡频:据《南齐书·东昏侯纪》载,南朝齐明帝时,南海(今广东广州)进贡孔雀、玳瑁等异兽珍禽,并建有专馆饲养,称为“雕笼”。这里说雕笼入贡,是说孔雀、牡丹等珍禽异卉不断被送进皇宫,受到皇帝的重视。

惟有武英边□诏:据《旧唐书·李德裕传》载,李德裕在任翰林学士时,曾得到唐武宗的赏识,赐号“文通”,故后人称他为武英边□诏。这里是说尽管武则天的亲信大臣们也得到皇帝的青睐,但他们的地位却不如自己。

常看上林春:上林苑是汉代的皇家园林,位于长安城东南,汉文帝刘恒在位时,曾在上林苑中遍植各种奇花异草,因此也称“百花齐放”。这里说自己经常去上林苑观赏那些美丽的孔雀牡丹,实际上是想表达自己渴望回到朝廷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诗人以洛阳高品移来的孔雀牡丹为题,通过咏物来抒发自己被放逐的悲愤之情。

诗一开头便说:“洛阳高品移来满,南海雕笼入贡频。”洛阳的高贵的牡丹被移栽得到处都是,南海的珍奇的孔雀也被作为贡品送到朝廷里来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洛阳的高品牡丹和南海的珍奇孔雀都受到了皇帝的重视和宠爱。诗人以洛阳的高品移来的孔雀牡丹为题,既是咏物,也是自比,说自己就像那些被移植的牡丹一样,虽然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视,但却无法改变自己被放逐的命运。

接着诗人又写道:“惟有武英边□诏,从游常看上林春。”武则天的亲信大臣们也得到了皇帝的重视和恩宠,他们的地位很高,可以随意出入宫廷,享受荣华富贵。而自己却只能随着其他人一道观看宫廷里的美丽景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武则天的亲信们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重视,但他们却无法像自己这样,能够自由地出入宫廷,常常能享受到美好的春光。这两句既写出了武则天的亲信们受宠的程度,又反衬出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唯有武英边□诏,从游常看上林春。”意思是说只有武则天的亲信大臣们才有幸能够随侍皇上左右,常常可以看到宫廷里的美丽景色。而自己却只能随着其他人一道观看宫廷里的美丽景色。这两句既是对现实的感慨,又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洛阳高品移来的孔雀牡丹和南海珍奇孔雀的描写,以及对这些珍奇孔雀的羡慕和无奈,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被放逐时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借物寓言,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和自己被放逐后的悲愤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