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荫松门,青山绿树村。
种蔬成小圃,饮水必澄源。
每究贤人乐,时同静者论。
穷通自有分,非为薄华轩。

注释:

  • 草色荫松门:草木的颜色覆盖了松树林的门。
  • 青山绿树村:村庄周围都是青山和绿色的树木。
  • 种蔬成小圃:在院子里种植蔬菜,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菜园。
  • 饮水必澄源:饮用水必须来自清澈的源头。
  • 每究贤人乐:经常探究贤人的欢乐。
  • 时同静者论:时常与安静的人讨论。
  • 穷通自有分:无论贫富都有自己的道路。
  • 非为薄华轩:不是为了装饰华丽的车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田园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

  1. “草色荫松门” 描述了一幅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画面,草的颜色似乎在给松树林的门披上了一层绿色。这里的“荫”字形象地描绘了草地的浓密和茂盛。
  2. “青山绿树村” 进一步扩展了这个场景,描绘出一个充满自然风光的村庄。”青山绿树” 强调了环境的清新和美丽,而“村”字则点明了这是一处生活的地方。
  3. “种蔬成小圃” 展示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通过在院子里种植蔬菜,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菜园。这里的“成小圃”意味着小规模的农业活动,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4. “饮水必澄源” 强调了对水质的重视,暗示了村民对水源的选择和保护。这里的“必澄源”表达了对清洁水源的执着追求,反映了古人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5. “每究贤人乐” 反映了诗人对贤人生活状态的关注和羡慕,可能是指那些能够享受简单快乐、不被世俗纷扰所累的人。
  6. “时同静者论” 表示诗人喜欢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思想,这里的“静者”可能指的是那些性格内向、喜好宁静思考的人。
  7. “穷通自有分” 表达了一种宿命论的观点,认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和命运都有其固有的安排。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淡然态度,不因外界因素而轻易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8. “非为薄华轩” 结尾处,诗人明确表示自己不是为了虚荣或表面的华丽而活着,而是注重内在的品质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简朴和内在修养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