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安南奉使来,玉葩曾看岭头梅。
由来使者清于玉,不带飞尘半点回。
【注释】
徐良玉:指徐熙,字良玉。安南(今越南):安南国。使者:指使臣。《汉书·苏武传》载,汉武帝时,匈奴王单于欲招降汉使者李陵,令李陵出使匈奴,后投降。李陵出使被扣留,与单于相会时,单于问“闻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乎?”,李陵曰“杜陵率师往使,以报大耻,非贪财好色。”《汉书·李陵列传》又云:“陵遇苦寒疾疫,发皆立尽;胫皆碎破。”
岭头梅:指山岭上梅花。岭,山间高峻之处。飞尘:指使臣身上所带的尘埃。
赏析:
此诗作自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徐熙任安南都护判官出使安南国,次年春归朝,途经岭头时所作,故有“两度”之说。诗题中“梅花”,即岭头的梅花。
诗的前两句说诗人在赴安南途中,曾两次路过岭头上的山花烂漫的梅花林下。“两度”表明了行程之长、路程之遥。“岭头”点出地点,也说明诗人是沿着岭南山岭行走的。“玉葩”,喻指梅花,“看”字写出诗人赏花时所见、所思。
“由来使者清于玉”二句说,自古以来,使臣的清白是高于玉的。“由来”,历来如此,自古以来。“使者”指使臣,这里是指徐熙,因为诗题中有“使者”,所以用他来代称。“玉”,比喻使臣清白如玉。“不带飞尘半点回”意谓使臣不沾染一点污浊。这一句写使臣的清廉,突出了“玉”这个比喻的重心。
这首诗是咏物诗,借咏物抒怀。诗人通过咏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称为托物言志。诗前两句写自己两次经过岭头,欣赏到岭头梅花的美丽景色而感慨万千。后两句则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认为自古以来,使臣都是清白如玉的。可是自己这次出使安南却受到安南国王的侮辱,并被扣留,不能回到朝廷,真是令人痛心啊!但是想到自己身为出使大臣,不能忍受屈辱,宁死也要回到朝廷去,为国家效力,这样才不枉为一介使臣。这种崇高的爱国情操,正是作者对祖国和民族无限热爱的表现!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无比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