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闻赞县清如水,廨宇萧条日掩关。
简牍劳勤莲幕下,未应拄笏对青山。
【释义】:
赞县的县衙,清静得像湖水一样。在莲幕之下办公劳累而辛苦,没有机会拄着笏板对着青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时写给吴典史的。诗中描绘了赞县县衙的萧条景象以及自己辛勤工作的艰辛。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已闻赞县清如水,廨宇萧条日掩关。
简牍劳勤莲幕下,未应拄笏对青山。
【释义】:
赞县的县衙,清静得像湖水一样。在莲幕之下办公劳累而辛苦,没有机会拄着笏板对着青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时写给吴典史的。诗中描绘了赞县县衙的萧条景象以及自己辛勤工作的艰辛。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注释】 1.过武城县:路过武城县。武城,今山东省夏津县。在黄河之南,为鲁西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洼,多湖泊沼泽地带,农业不发达。 2.河上皆民舍:河滩上布满了民舍,即水边有众多人家。 3.波光映苇扉:水中的波光倒映在芦苇门扉上,形容水天一色,景色优美。 4.青裙沽酒过:穿着青色裙子的女子买酒经过此处。这里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画面,青裙女子,沽酒而过,充满了生活的韵味和情趣。 5.白发载鲜归
注释: - 草色荫松门:草木的颜色覆盖了松树林的门。 - 青山绿树村:村庄周围都是青山和绿色的树木。 - 种蔬成小圃:在院子里种植蔬菜,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菜园。 - 饮水必澄源:饮用水必须来自清澈的源头。 - 每究贤人乐:经常探究贤人的欢乐。 - 时同静者论:时常与安静的人讨论。 - 穷通自有分:无论贫富都有自己的道路。 - 非为薄华轩:不是为了装饰华丽的车轿。 赏析:
诗句释义 1 "高居傍城阙,隙地富园林。" 注释:居住在靠近城墙的地方,拥有一块间隙之地来建造花园。 2. "天风下修竹,锵锵韵玉琴。" 注释:在天空的微风中,吹动着修长的竹子,发出清脆的声音像玉琴的弹奏。 3. "浮觞清沼曲,憩石碧梧阴。" 注释:漂浮在清澈的池塘旁,在碧绿的梧桐树下休息。 4. "别有闻佳咏,因之仰素心。" 注释:听到了优美的诗篇,因此仰望自己的纯真心灵。 译文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铁马载雕弓,身轻百战中。 注释: 铁马 - 指装备有铁甲的战马,象征勇猛;雕弓 - 形容武器精良,如雕般精美。这句话描绘了魏将军骑在威武之马上,手持精工制作的弓箭,身轻如燕,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的场景。 2. 圣朝初偃武,高爵竟论功。 注释: 圣朝 - 指贤明的朝代,这里特指唐朝;偃武 - 停止战争,这里表示朝廷开始重视文化与修养;高爵 - 指高位,此处指官职或爵位
【注】舒有常:人名,字不详。 永春:地名。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诗人与友人在文明世相遇的幸运,但谁肯甘心作一介草民;二联写友人将去往永春赴任,九月将到闽中;三联写友人将要离开吴门、海津,诗人对友人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末联写友人当政时一定会像管仲、萧何一样治理好百姓,为百姓造福。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幸际文明世,谁甘畎亩民。”幸际:有幸遇到。畎亩民:指平民百姓。此句言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歌,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典故等,然后结合注释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家惟经籍富,数世坐丘园”一句中“惟”,只有;“数世”,几个世代,多代;“坐丘园”指在山野间居住,过着隐居的生活。此句的意思是:家中书籍丰富,几代人都在山居闲居。 “善乐承先训,心清味道言”一句中“善乐”,喜好音乐
【注】林塘:山中的池塘,即“林泉”。 金门:《论语》载:“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居其位,谋其政。’”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有耻且格”,因此说:“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为政》。 西园:洛阳名胜之一,位于城西。 繁阴:茂密的树荫。 轻浪:细碎的水花,亦指细小的波浪。 玩芳:欣赏芳香,指赏花或品茶等。 坐久:坐着时间较长。 延月:拖延时间,多用以表示对人的挽留,此处指晚归。
【注释】 高巨川:即高骈,唐代诗人。临江:临安,今浙江杭州。 保障:指代作者本人。 耆旧:年老而德高望重的前辈。 令仪:美好的德行。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晚年归隐后的所作,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首联“保障临江曲,荒城已半隳。”意思是说,我的祖辈曾经在临安这个地方建立过功业,可是如今只剩下一些破败的城墙了。这里用“保障”指代自己的家世和家族,“临江曲”指的是临安一带
【注释】 高邮:地名,在今江苏省。 四顾:四面环视。 苍茫极远天:形容视野开阔,天地相接,无边无际。 水云涵郡郭:指水面上飘荡的水雾和云彩映衬着高邮的城郭。 粳稻被湖田:指湖田中长满了粳稻。 草舍津头市,菱歌柳外船:指渡口边有卖草屋的商贩,湖边有唱着菱歌划着船的歌女。 羁愁念前路,非为别离牵:因旅途劳顿而感到忧愁,并不是因为离别而牵挂。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时所见所感
这首诗是诗人观海而创作的,作为临海令的作品。 第一句“作县临东海”,描述的是诗人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第二句“当年眺览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第三句“水云连浩渺,心境合昭融”,描绘了诗人在海边的所见所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第四句“已惬观澜趣,还思作楫功”,反映了诗人对海洋的热爱和对治理海洋的愿望。 最后一句“有才终利涉,非比望洋同”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友萧大庆的。诗中既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也表达了对他赴任始兴的喜悦之情。 始兴,古地名,今属广东。庾岭,在江西赣县东北。岭南边邑,指始兴。博士,指萧大庆。喜过家,意为高兴得像回到家里一样。广海,指南海。年来,近来。多驿使,指往来频繁。缄书,密封书信。慰京华,慰藉京城(指京师长安)。京华,京城长安。 赏析: 全诗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表达对朋友的祝福
【注释】 ①送萧大庆之官始兴:即《送丹阳郭仲翔南游》,是一首送别诗。“送”和“之”都是送别的意思;“丹阳”,即今江苏丹阳县,古县名;“郭仲翔”,诗人的朋友,字仲翔,号丹阳,唐时著名文学家、诗人。“官”,指官职。②始兴:县名,治所即今广东省韶关市。③行藏:行为操守;“道”,这里指做官的方法和道德。④皇天:上天,指皇帝。“听”,顺从。⑤瘴烟:南方山林中的湿热蒸郁之气,多有毒雾,古人称这种地方为瘴区
注释: 萧德赞:人名,这里指诗人自谓。 昔年曾作萧斋客:从前我曾做过萧德赞的客人。 绕槛毵毵翠玉枝:“毵毵”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玉枝”比喻竹子,暗喻萧德赞的人品。 犹记凌云轩上坐:还记得曾经在凌云轩上坐着。凌云轩,指书房。 清风远道倍相思:虽然身处异地,但思念之情却更加深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萧德赞为题,赞美了这位朋友的品格和才华。 首句“昔年曾作萧斋客”
【注释】 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典史:官名,即掌刑狱的典簿。到官民事:到任后处理公务。涵濡:滋润。丰年:丰收之年。黍稌:指庄稼长成时,其穗称“黍”,实称“稌”。多:丰盛。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担任昌平县典史期间写给吴典史的一封书信。信中表达了对新上任的吴典史的祝贺之情。首句问候,第二句询问吴典史到任后的工作情况,第三句表示祝愿,希望他能够像雨露一样滋润着昌平这片土地,为百姓带来丰收
【注释】: 叨禄京华:在京做官。叨,谦辞;禄,俸禄,指官职;京华,京城。归全:指回到故乡后安享清闲之福。一念在归全:意谓只要能够安心地回到家乡过上清闲生活,就是最大的愿望了。松楸(qiū):松木和楸木,这里泛指坟墓。 【赏析】: 这是一首寄给诸侄的诗。诗人自述在京四十年的经历,最后以“何处松楸著墓田”作结。 首句“叨禄京华四十年”,写自己在京为官四十余年。“叨禄”是谦词,说自己有幸得到俸禄
【注释】 寄示东城诸侄:写给在东城的侄子们。其一:第一首诗。无计谢朝簪,流水年光七十三:没有方法报答朝廷的恩典,岁月匆匆如流水般过去了七十三年。盘古螺湖松柏地,梦魂夜夜到江南:当年盘古开天辟地时,那螺湖边松柏丛生的土地上,我的梦境常常飞到江南。 【赏析】 此诗是作者为侄子而作。诗人通过回忆自己在南都(今南京)任官三十年的经历,表达了对侄子们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