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夸灵胜,开山自朗师。
烟霞栖古佛,风雨护残碑。
石室千身幻,铢衣六代遗。
徵君不可迹,何处结茅茨。
栖霞
江左夸灵胜,开山自朗师。
烟霞栖古佛,风雨护残碑。
石室千身幻,铢衣六代遗。
徵君不可迹,何处结茅茨。
栖霞山是金陵诸山之首,其自然景观优美壮观,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诗句“江左夸灵胜,开山自朗师”直接点出了栖霞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美誉。这里的“灵胜”指的是其秀丽的风景,而“开山自朗师”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创造或开辟此美景的先辈大师的赞美之情。
接下来的诗句中,“烟霞栖古佛”描绘了栖霞山如画般的景致,云雾缭绕之中仿佛有古老的佛像在静静修行,这种景象令人感到既神秘又宁静,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刻感受与艺术想象。“风雨护残碑”则反映了栖霞山上的文物古迹依然受到自然的保护,尽管经历风雨侵蚀,但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赞美,也寄托了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期望。
“石室千身幻”一句,可能是诗人对栖霞山中众多石刻造像的描述。这些石刻虽然千姿百态,但都似乎蕴含着某种深意,如同梦幻般引人入胜。“铢衣六代遗”则可能是指那些具有佛教色彩的文物,它们承载了古代佛教文化的痕迹,展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最后一句“徵君不可迹,何处结茅茨”,则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表达。这里的“徵君”可以理解为隐居的贤人,他的形象在诗中成为了追求心灵净土的象征。而结尾的“何处结茅茨”则是一种反问,表达了对于隐士所居之地——即理想的生活场所的探询,同时也隐含了对隐逸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栖霞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进行描绘,不仅展现了栖霞山的美丽与神圣,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与隐逸生活的深刻感悟。它不仅是一首赞美之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自然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