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戍天涯事可悲,疏狂真负圣明时。
谁言鸿鹄能千里,差喜鹪鹩托一枝。
草野数悬丹阙梦,乡园空望白云垂。
高山流水情堪咏,已拟埋名老下惟。

【注释】

初至夜郎:作者第一次到夜郎(贵州一带)去任官。夜郎,指今贵州省一带。

远戍天涯事可悲:远戍边关,身在天涯,令人可悲。

疏狂真负圣明时:疏狂,意气豪放。圣明,皇帝的圣明,此指明君贤臣时代。负圣明,辜负了圣明天子和贤臣良将的好时光、好机会。

谁言鸿鹄能千里:鸿鹄,大雁,比喻志向高远的人。谁言,岂有谁说。能千里,能飞到千里之外。

差喜鹪鹩托一枝:鹪鹩,一种小鸟。差喜,庆幸。托一枝,依靠一根树枝。

草野数悬丹阙梦:草野,原指乡野间。丹阙,皇宫的美称,这里借指朝廷。悬,挂在心上。丹阙梦,梦中想入朝为官的愿望。

乡园空望白云垂:乡园,家乡。空望,徒然地盼望。白云垂,形容白云飘浮无定的样子。

高山流水情堪咏:高山流水之音,是知音的交谊,此处以喻君臣之间的相互理解,可以互相引为知己。堪咏,值得吟咏歌唱。

已拟埋名老下惟:已拟,已经打算。埋名,隐姓埋名。老下惟,在下面隐居生活。

【赏析】

《初至夜郎》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写于天宝三年(744)。当时诗人正在长安待诏翰林,因赋《蜀道难》而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召他进京做供奉,即“供奉翰林”,但李白却因此得罪了权贵,被诬陷诽谤朝廷而被贬谪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桐梓)。这首诗就是他在流放途中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四联皆用七言句,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第一联“远戍天涯事可悲,疏狂真负圣明时”。这两句诗写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个人的思想矛盾。从表面上看,诗人似乎是一个不羁的狂士,但实际上却是忠君报国的志士。他的这种矛盾心理,正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态。

第二联“谁言鸿鹄能千里,差喜鹪鹩托一枝。”鸿鹄,即天鹅,古代传说中日行万里的仙鸟。相传它有凌霄之志,所以人们说它能高飞千里。然而这只“鸿鹄”却被人嘲笑说它只会在天空中乱飞一气。鹪鹩(jiāo liáo),一种小鸟,体小而多足。它虽然不能像鸿鹄那样高飞万里,但却能够依傍着一根小小的树枝生存下来。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法来突出主题。鸿鹄与鹪鹩,一个高飞远举,一个依傍枝头,形成鲜明的对照。鸿鹄的高飞远举固然可羡,但鹪鹩的依附枝头也自有它的价值。这正说明,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不要妄自菲薄或盲目追求什么。这也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第三联:“草野数悬丹阙梦,乡园空望白云垂。”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草野”指乡野之间。“丹阙”指朝廷。“悬”指悬挂在空中。“云”指云彩。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己在草野间仰望着朝廷的云彩,心中充满了对朝廷的思念之情;然而又觉得自己远离朝廷,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徒然地幻想着能有一天回到朝廷中去。这两句话把诗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充分、形象生动。

第四联:“高山流水情堪咏,已拟埋名老下惟。”这两句诗是对前面三联诗句的总结和归纳。“高山流水”典出《列子·汤问》,相传伯牙善弹琴,其子钟子期善听。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之曲,钟子期赞叹不已。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悲痛欲绝,认为自己再也没有知己了,于是摔断了琴弦不再抚弦了。“堪咏”是指值得吟咏歌唱的意思。“已拟”是打算的意思。“埋名”是指隐退山林,不问世事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与大自然的感情如此深厚,以致于我准备隐退山林去过隐居生活了。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结构严谨缜密,对仗工稳匀称,韵律和谐优美;意境开阔高远,想象丰富奇特。这是李白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块瑰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