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国烟波迥不分②,高楼一望倍氤氲③。
帘飞巴徼三峨雪④,槛落苍梧万里云⑤。
湖上郎官遥载酒⑥,洲边处士旧能文⑦。
流光逝水俱堪惜⑧,独倚危栏怅夕曛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作答时需要抓住关键词语和关键信息来理解诗意,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赏析。注意不要遗漏重点词语。
“泽国烟波迥不分,高楼一望倍氤氲”,第一句写登黄鹤楼所见之景,诗人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茫茫的烟波浩淼、无边无际。第二句则写诗人登上黄鹤楼后的感觉。登高远望,视野开阔,烟波浩渺,令人心旷神怡;然而登临高处,也易生忧愁之感,所以诗人感叹“高楼一望倍氤氲”。“氤氲”是水汽弥漫的样子。诗人登高望远,但见烟波浩渺,烟波浩渺,更增诗人的忧愁。
“帘飞巴徼三峨雪,槛落苍梧万里云”,第三句写诗人登黄鹤楼所感之景。诗人在黄鹤楼的楼上眺望,看到楼下的长江江面上有层层云雾飘浮着,好像是从四川峨眉山飞下来的雪花,又好像从湖南洞庭湖飞来的云。这两句是写江天景色,也是写江上人迹,因为江上有人行船,所以江面才有了雾气。“巴徼”“苍梧”都是指今四川和湖南一带。这里以“三峨雪”形容长江上飘浮的云雾,形象而传神地描绘出大江浩瀚无边、波涛滚滚、烟雾迷漫的景象。
“湖上郎官遥载酒,洲边处士旧能文”,第四句继续写江上景色。诗人登上黄鹤楼之后,发现江边有一个湖泊,湖水清澈,岸边有一座小亭子,亭子上坐着一个名叫刘郎的官员,他正在举杯饮酒。“湖上郎官”指刘郎,即刘禹锡。《新唐书·刘禹锡传》记载:刘禹锡晚年被贬为连州刺史,途经长沙时,当地刺史阳城命其赋《陋室铭》,刘禹锡不从。不久,又被调回任夔州刺史,路过永州时,当地的太守李实命其赋《陋室铭》,刘禹锡又推辞不掉,只得应允。后来在经过湖南的时候,他又被召回长安。刘禹锡在任连州刺史期间,与当时名噪一时的文人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交游甚密,并共同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因此,刘禹锡与白居易、元稹等同时被称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据史料记载,刘禹锡在任连州刺史时,经常到湘江一带游览。第五句“洲边处士旧能文”,写的就是这位刘郎。“旧能文”指他能写文章。“处士”指隐居的人。刘禹锡因被贬谪,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只能借酒浇愁。刘禹锡的诗多抒发政治失意的情感,如《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等诗。此处“旧能文”既指他能写文章,又暗示他与白居易一样,有着丰富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流光逝水俱堪惜,独倚危栏怅夕曛”,第六句写诗人登黄鹤楼后的感受。诗人登上黄鹤楼后,看到夕阳西下,天色渐渐暗淡下来。于是诗人感到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诗人感慨万分,久久不能自已。“流光逝水”指流逝的时光。“独倚危栏怅夕曛”,诗人独自倚着栏杆,怅惘地凝望着夕阳西下。这里的“独倚危栏”是说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黄鹤楼上,倚着栏杆远望,“惆怅”是说诗人内心十分忧郁。“夕曛”指黄昏时分的阳光斜射在天空中,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楚辞·招隐士》:“哀余寿之衰迈,背玄黄而驰骛。”这里借用屈原的话表达自己年岁已高而又遭此不幸的心情。
【答案】
登黄鹤楼①二首
泽国烟波迥不分,高楼一望倍氤氲。
帘飞巴徼三峨雪,槛落苍梧万里云。
湖上郎官遥载酒,洲边处士旧能文。
流光逝水俱堪惜,独倚危栏怅夕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