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堕虚空,平地忽三尺。
异哉西方神,现此水精域。
胎非托摩耶,意叵劳刻画。
乃瞻白玉相,安用黄金饰。
一洗热恼心,悉依清净力。
红日起扶桑,终焉化无迹。
其无本非空,其有亦非色。
君看东逝波,沧海不可测。
我来凤凰溪,古寺久荆棘。
摩挲雪佛碑,碑断字莫识。
金石亦已坏,况非金石质。
万事等泡影,感之三叹息。
【注释】
天花堕虚空,平地忽三尺。:天上的仙花纷纷降落到虚空之中,地上忽然现出三尺高的雪佛碑。
异哉西方神,现此水精域。:奇怪啊!西方的神佛竟然出现在这水精域中。
胎非托摩耶,意叵劳刻画。:雪佛的躯体不是由摩耶夫人所生,而是不需要任何雕刻和装饰的。
乃瞻白玉相,安用黄金饰。:我看见了雪佛的洁白之相,哪里还需要黄金来装饰呢?
一洗热恼心,悉依清净力。:我的心灵因此一扫之前的烦恼和困扰,全凭清净的力量。
红日起扶桑,终焉化无迹。: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扶桑树,最终化为无形的痕迹。
其无本非空,其有亦非色。:雪佛本身是无本(指虚无)而非空(指不存在),他的存在又是有根(指真实存在)而不是色(指物质)。
君看东逝波,沧海不可测。:你看那东方飘逝的波涛,大海是深不可测的。
我来凤凰溪,古寺久荆棘。:我从凤凰溪而来,那古老的寺院已经长满了荆棘。
摩挲雪佛碑,碑断字莫识。:我在抚摸着雪佛碑,但碑石断裂了,上面的字迹已无法辨认。
金石亦已坏,况非金石质。:即使是金石也早已损坏,更何况不是金石的材质。
万事等泡影,感之三叹息。:一切事物都像泡影一样,令人感慨不已而叹息再三。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作者李华是唐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中描绘了佛教圣地长安西明寺内著名的“大雁塔”的雪佛真身,以及诗人在参观时的感受。
首联:“天花堕虚空,平地忽三尺。” 天上的仙花纷纷坠落到虚空中,地上突然现出三尺高的雪佛碑。这是描写雪佛碑突然出现在人间的情景。
颔联:“异哉西方神,现此水精域。” 奇怪的啊!西方的神佛竟然出现在这水精域中。这是表达对雪佛的出现感到惊奇和赞叹的情感。
颈联:“胎非托摩耶,意叵劳刻画。” 雪佛的躯体不是由摩耶夫人所生,而是不需要任何雕刻和装饰的。这是表达了对雪佛超脱世俗、自然存在的赞美之情。
接下来四句:“乃瞻白玉相,安用黄金饰。” 我看见了雪佛的洁白之相,哪里还需要黄金来装饰呢?这是表达了对雪佛纯洁无暇、无需雕饰之美的赞美之情。
尾联:“一洗热恼心,悉依清净力。” 我的心灵因此一扫之前的烦恼和困扰,全凭清净的力量。这是表达了雪佛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净化和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雪佛碑的描绘和参观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雪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世俗烦扰的摒弃之心。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将雪佛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和鲜明。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感慨与无奈,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