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伐旗常富贵家,偶将琴剑作生涯。
一天丽泽悬舟尾,千里清风逐柁牙。
苏轼堤边穿柳叶,林逋冢上撷梅花。
看云漫倚迁莺谷,扫雪闲眠宿鹭沙。
吴女踏歌番白纻,越儿扶醉侧乌纱。
马前细路通三竺,鹤外遥岑隔九华。
山鬼出游乘赤豹,水神入赛舞玄鸦。
布衣宰相陶弘景,火食仙人蔡少霞。
羞著战袍冲蚁阵,倦拖朝履聚蜂衙。
虽犹紫禁官分粟,不类青门客种瓜。
伏簄长鱼供脆鲊,触机巨鹿献肥羓。
邻船借臼舂菰米,僧舍移铛煮蕨芽。
才掬红盐咀橄榄,又斟绿醑荐枇杷。
江心款试惊雷荚,海口徐回贯月查。
两桨轻波淩菡萏,半帆疏雨拂蒹葭。
戏投小店呼无比,笑指高楼唤有巴。
数击敛昏津吏鼓,几声舒晓逻兵笳。
词林俊染藏诗轴,艺苑豪踪落画叉。
乐地总教情若絮,冗途宁恤事如麻。
【解析】
题薛四公子湖山游乐卷,是苏轼为四公子薛公所作。薛公在杭州有别墅,苏轼曾去游览,作此诗寄之。
“勋伐旗常富贵家”,首句开门见山地点明薛四公子的出身。“勋伐”指战功,“旗”指官印。“富贵”指地位、身份。这里说薛家的祖先曾经立下大功勋,所以家族世代都过着富贵的生活。这句中,“勋伐”、“富贵”两词连用,一语双关地表现了薛家的显赫地位。
“偶将琴剑作生涯”,第二句承上启下,说明薛四公子虽然有着高贵的出身,但他并不以此为傲,而是把琴和剑当作自己的职业。这一句中的“琴剑”是指代琴棋书画,而不仅仅是指琴和剑本身。这里强调的是薛四公子对艺术的爱好与追求。
“一天丽泽悬舟尾,千里清风逐柁牙”,第三、四两句写诗人在西湖边的景色。“丽泽”即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北的龙井村附近的一处地名,“舟尾”即船尾,“舵牙”即舵柄。“丽泽悬舟尾”“千里清风逐舵牙”,以舟尾的丽水和舵牙的清风作比,形容西湖的美景如诗如画。这两句中,“丽泽”和“舵牙”两个词语都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来作动词使用(“丽泽”作“悬挂”,“舵牙”作“追随”),这是拟人化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苏轼堤边穿柳叶,林逋冢上撷梅花”,第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中人物的活动。“苏轼”指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林逋”即宋代诗人林逋,字君复,后人称其“和靖先生”。这两句中,“林逋”指的是林逋的坟墓,“苏轼”则是诗人自己。“苏轼堤边穿柳叶”一句,描写的是苏轼漫步在堤旁的情景。“苏轼”一词,既指苏轼本人,又指苏轼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杭州。“穿柳叶”是写景,同时也暗示着苏轼的闲适、潇洒生活。“林逋冢上撷梅花”一句,描写的是林逋在坟前采摘梅花的情景。这两句中,“林逋冢”指的是林逋墓的所在地;”撷梅花”是动作描写,表明了林逋墓前的风景如画。这两句诗中,“苏轼”“林逋”都是指代词,用来代替具体的人物,但在这里被用来作为描写对象来使用,也是拟人化的手法。
“看云漫倚迁莺谷,扫雪闲眠宿鹭沙”,接下来,诗的笔调转向了自然景观。“看云漫倚迁莺谷”一句,描写的是诗人观赏云彩的情景。“迁莺”是传说中善于鸣叫的黄莺,它栖息在高山上,所以被称为“迁莺”。“迁莺谷”指的是一个山谷的名称。这一句中,“看云”是动词,表明了诗人正在进行的动作;”移徙的莺”是名词,表示鸟儿的栖息之所。“看云漫倚迁莺谷”这句诗中,“迁莺谷”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来作动词使用(“看云”作“栖息”),这是拟人化的手法。“扫雪闲眠宿鹭沙”一句,描写的是夜晚在雪地上休息、睡觉的情景。“鹭沙”是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西面。这一句中,“扫雪”是动词,表明了诗人正在进行的动作;”宿”是名词,表示鸟儿的栖息之地。这两句诗中,“鹭沙”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动词来使用(“宿”作“栖息”),这也是拟人化的手法。
“吴女踏歌番白纻”,第六、七句描绘的是吴地女子欢歌的场景。“吴女”即苏州地区的女子;“翻白纻”是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这两句中,“吴女”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动词来使用(“翻白纻”作“舞蹈”),这是拟人化的手法。
“越儿扶醉侧乌纱”,第七、八句描绘的是越地儿童醉酒的场景。“越儿”即浙江一带的儿童;“侧乌纱”是古代的一种头饰。这两句中,“越儿”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动词来使用(“侧乌纱”作“佩戴”),也是拟人化的手法。
从第九至十四句开始进入诗歌的主体部分。
“马前细路通三竺,鹤外遥岑隔九华”,第九、十句描写的是通往佛教圣地的道路。“三竺”指的是灵隐寺、韬光寺和上天竺三个寺庙;“九华”指的是九华山。这两句中,“马前细路”指的是通向佛教圣地的道路;“鹤外遥岑”指的是遥远的山峰。这两句诗中,“三竺”和“九华”都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动词使用(“三竺作‘通向’”,“九华”作“间隔”),这也是拟人化的手法。
“山鬼出游乘赤豹,水神入赛舞玄鸦”,第十、十一句描写的是山林间的景象。“山鬼”指山林间的鬼魂;“赤豹”指黑色的猛兽;“水神”指水中的神祇;“玄鸦”指黑色的乌鸦。这两句中,“山鬼”和“水神”都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动词使用(“山鬼作‘出游’”,“水神作‘入赛’”),这也是拟人化的手法。
“布衣宰相陶弘景,火食仙人蔡少霞”,第十一、十二句描写的是陶弘景和蔡少霞两位仙人的形象。“布衣宰相”指的是没有功名却有高深学问的人;“火食仙人”指的是能长生不老的神仙。这两句中,“布衣宰相”和“火食仙人”都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动词使用(“布衣宰相作‘成为’”,“火食仙人作‘成为’”), 这也是拟人化的手法。
“羞著战袍冲蚁阵,倦拖朝履聚蜂衙”,第十三、十四句描写的是战士和官员们的形象。“战袍”指军人穿的战袍;“蚁阵”指蚂蚁排列成的战斗队形;”朝履”指官员的鞋子。这两句中,”战袍”和”朝履”都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动词来使用(“战袍作‘穿戴’”,“朝履作‘拖曳’”),这也是拟人化的手法。
从第十七到第二十四句继续描述人物活动。
“虽犹紫禁官分粟,不类青门客种瓜”,第十七、十八句描写的仍然是官员们的形象。“紫禁宫”指皇宫;“分粟”指分发粮食;“青门客”指住在青门的人。这两句中,“紫禁官”和”青门客”都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动词使用(”紫禁官”作”担任”,“青门客”作”从事”),这也是拟人化的手法。
“伏簄长鱼供脆鲊,触机巨鹿献肥羓”,第十九、二十句描写的是人们的饮食场景。”伏簄”指一种草本植物;”长鱼”指鲫鱼;”脆鲊”指用鱼肉做的酱菜;”肥羓”指羊肉。这两句中,”伏簄”和”长鱼”都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动词来使用(”伏簄”作”提供”,“长鱼”作”做”);”肥羓”和”鲊”都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动词来使用(”肥羓”作”贡献”,“鲊”作”吃”),这也是拟人化的手法。
从第二十五句开始,诗人又开始描绘人物活动。
第二十五、十六句描写的是人们的饮食场景。”邻船借臼舂菰米”指的是邻居借来石臼舂制菰米;”僧舍移铛煮蕨芽”指的是僧人借用铁锅煮蕨菜。这两句中,”邻船”和”僧舍”都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动词来使用(”邻船”作”借用”,“僧舍”作”搬去”),这也是拟人化的手法。
第二十七到第三十二句继续描绘人物形象。
第二十八、二十九句描绘的是人们的休闲生活。”才掬红盐咀橄榄”指刚拿起红盐品味橄榄;”又斟绿醑荐枇杷”指又喝绿色的美酒招待客人。这两句中,”红盐”和”绿盐”都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动词来使用(“红盐作‘品味’”,“绿盐作“品尝”),这也是拟人化的手法。
第三十三到第四十四句描绘的是人们的游历活动。”江心款试惊雷飙”指在江中心游玩时惊动了江鸥;”海口徐回记月查”,指在海口游览时看到了月亮升起。这两句中,”江心”和”海口”都是名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动词来使用(”江心作‘游玩’“,“海口作“游览”),这也是拟人化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