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陀冢闲住,鬼食夜常分。
密行许谁识,微言期自闻。
树阴初上月,水气晚为云。
别有示心处,不资半偈文。
注释:
- 题履实上人新居:题字于履实上人的新房。履实则名行,上人即上人。
- 头陀冢闲住,鬼食夜常分:头陀为古时出家人之称,此处指僧人。冢为墓地之意。鬼食,比喻僧人的吃穿都由他人供给。这里写诗人自己生活清苦。
- 密行许谁识,微言期自闻:密行,秘密的行为;微言,微妙的言论、深奥的道理。意思是说,我的行为隐秘,别人可能不理解,但我所说的话都是深奥的道理,希望你们能听到并理解它们。
- 树阴初上月,水气晚为云:树荫下刚刚升起月亮,傍晚时分水气变成了云。这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象。
- 别有示心处,不资半偈文:别有一处是心之所在,不需借助半偈(佛教经文中的短诗)来表达。这表示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履实上人新居的环境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其隐居生活的感慨和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展现了他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内心的探索。
全诗以”题履实上人新居”为开端,直接点明了主题。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头陀冢的宁静与神秘,以及自己生活的清苦,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无奈。
在第三联中,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密行许谁识,微言期自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行为的隐秘和深奥道理的期待。他希望人们能理解并接受他的行动和思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和评价。
接下来的四联,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新居的环境。他看到了树阴下的月亮和傍晚的水气变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为整首诗营造了一个宁静、和谐的氛围。
最后一句”别有示心处,不资半偈文”则是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的总结。他明白,真正的精神境界不是通过言语或文字就能完全表达的,而是需要自己去体验和领悟的。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理解——诗歌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但诗歌本身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意义和真理。
这首诗通过对履实上人新居的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