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真似笋,谁锡以嘉名。
常作含苞色,不闻解箨声。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 诗句解释
  1. “山形真似笋,谁锡以嘉名。”:形容山峰的形状像竹笋一样,给人一种新鲜、独特的感觉,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这种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 “常作含苞色,不闻解箨声。”:描述的是山峰常常保持一种含蓄待放的状态,仿佛是含苞欲放的花蕾,而没有听到它脱壳的声音,这表现了山峰的静谧和沉稳。
  • 译文注释
  1. “石笋峰”:指少室山上的一个具体山峰,其形状独特,像一根巨大的笋子。
  2. “山形真似笋”:比喻山峰的形状像笋子一样尖锐、挺拔。
  3. “谁锡以嘉名”:指的是谁给这个山峰起了一个好名字。
  4. “常作含苞色”:形容山峰总是保持着一种未开放的状态,就像花蕾一样。
  5. “不闻解箨声”:没有听到山峰像笋子一样脱壳的声音,表现出山峰的静谧与神秘。
  • 作品赏析
  1. 形象生动:诗中用“石笋峰”这一形象生动的词汇,将山峰的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
  2. 意境优美:“常作含苞色,不闻解箨声”这句中的“含苞”和“解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3. 富有哲理:通过对山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独特感悟,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 评析
  1. 语言表达:诗中使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如“石笋峰”的形象描绘和“含苞色”的形容词,使得诗歌更加形象化和易于理解。
  2. 情感寄托: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少室三十六峰诗·其五·石笋峰》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少室山石笋峰的独特魅力。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