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藐何际,仰观不逾几。
万古只今日,从渠讨前史。
虚斋畅幽景,云白天在水。
濯足欣清池,不觉忘解履。
还顾两小童,孰辨非与是。
【注释】
- 晴空藐何际:指天空多么高远啊。
- 仰观不逾几:仰望天空,没有极限。
- 万古只今日:只有今天才是万古以来的第一天。
- 从渠讨前史:随他去研究以前的历史吧。
- 虚斋畅幽景:在空旷的书房中欣赏这幽静的景象。
- 云白天在水:云彩和天空倒映在水中。
- 濯足欣清池:洗脚时感到清澈的池塘。
- 解履:脱下鞋子。
- 还顾两小童:回头看看两个小孩。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对一幅画的欣赏来抒发自己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感慨。此诗写于元代。全诗共八句,前三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后五句则通过这幅画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历史的长河是无穷无尽、循环往复的,人们应当珍惜眼前的现实生活,而不应沉湎于往昔的陈迹之中。
第一首“晴空藐何际,仰观不逾几。”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晴朗的天空是多么高远啊!我抬头望去,只见那蓝天与白云交相辉映,仿佛没有边际。这里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晴空”比作“无际”,将云和天连成一片,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万古只今日,从渠讨前史。”则是诗人对历史的一种看法。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今天的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古代,而古代的一切也都可以通过研究来了解。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典故——“从渠讨前史”,意即不要过于沉迷于对过去的记忆和研究,而是要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第三首“虚斋畅幽景,云白天在水。”进一步描绘了这幅画中的美景。在这间宽敞明亮的书房中,诗人欣赏着眼前的美景,云彩和天空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虚斋”指的是宽敞明亮的书房,“畅幽景”则是指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景色。
第四首“濯足欣清池,不觉忘解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当他在清凉的水面上洗去脚上的污垢时,不禁陶醉于这份宁静和美好之中,忘记了自己已经脱下了鞋子。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濯足”比作“解履”,意在表达他对这幅画的喜爱之情已经达到了极致。
最后两句“还顾两小童,孰辨非与是?”则回到了对现实的关注。诗人回头看了看两个小孩,他们是否能够分辨是非呢?这里的“小童”指的是诗人的两个孩子,他们年纪尚小,对于世事还不太了解,因此无法分辨是非。而诗人则担心他们过早地接触到复杂的社会现象,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他在诗的最后一句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