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宫前几树雕,风吹灞岸更萧萧。
空劳好梦三千里,无那轻霜十万条。
青眼乍迷魂黯黯,苍烟忽暗路迢迢。
却怜二月春寒浅,占断东风红板桥。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分析的句子,然后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具体赏析。“秋柳”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两句描绘了秋柳在长信宫前几棵高大挺拔的景象;第三、四句写诗人梦中所见到的景象:他梦见自己来到灞桥边,却因霜降而无法过桥,心中无限惆怅;后三句写春寒未尽,柳树依然绿意盎然,而东风又吹红了桥上的红板。整首诗歌意境高远,含蓄蕴藉,富有哲理意味。
【答案】
译文:长信宫前有几株杨柳,秋风一吹更显得柳条萧瑟。空自徒然做着美好的梦,千里之外的长安也无那可留恋。轻霜笼罩着千万条柳枝,令人感到凄清冷落。忽然间迷离的眼帘又模糊起来,朦胧的烟雾中道路又显得遥远。可怜这二月春风还嫌寒冷,独占了东风中的红板桥。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咏物抒怀的小令,以柳为题,借柳抒发作者的愁绪。开头二句描写长信宫前几棵垂柳,秋风一吹,更显得柳条萧瑟。“风”“萧萧”二字,既写出了秋风的劲吹,也写出了风吹柳叶沙沙作响的声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秋风声、柳丝声、人的叹息声。“空劳好梦”一句是说:梦中的好景只能白白地白费了。“三千里”“十万条”形容梦中之景的阔远和繁多。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失望和怅惘。接下来三、四两句用典,写诗人梦中所见的灞桥景色。灞桥,古桥名。传说汉文帝曾至此送别。诗人化用典故,说自己梦中来到灞桥边,却又因为霜降而无法过桥。这里既是实写梦中所见的灞桥景色,也是暗指自己不能回到京城的现实处境。“无那”一词,既表示无奈,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意思。这两句通过写梦,进一步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最后一句是说春天虽已过去,柳树依旧绿意盎然,而东风又吹红了桥上的红板。“红板桥”是京城中有名的景点,此处借景抒情,既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京城的留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朝廷的疏远和对现实的不满。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高远,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