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官晚岁只虚名,旧学清时足隽声。
偶向月中聊桂籍,欲从天汉拂尘缨。
菲葑下采知同味,桑梓难忘自有情。
白首郎瞻黑头相,可能冷落断金盟。

【注释】

碧山:山名,在今安徽歙县。俞是堂:人名。次:指次第,次序。

微官:微贱的官职。晚岁:晚年。

清时:清廉的时代。隽声:有才能而又有声望的人。

聊桂籍:暂借桂花树来比喻。天汉:《汉书·东方朔传》载:“武帝好仙道,乃建柏梁台,上为承露金盘,刻为仙人游过之像,而设铜鸡玉犬之属。”拂尘缨:指高升。尘缨:古代官吏所戴冠带下垂的飘带,这里借指官位。菲葑:香草,这里指隐士。下采:采摘。

桑梓:家乡,故乡。

郎瞻:指俞是堂的儿子,即俞大猷。《晋书》本传称其“少负奇节,有大志”,故云。

黑头相:指年轻的宰相。可能:或许。冷落:疏远。断金盟:《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对项王说:“吾与项氏有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公岂欲王秦地耶?公虽个子,要如项氏何?”后遂用为表示亲密关系的套语。

【赏析】

这首诗以作者自己和好友俞是堂为例,写他们二人的友情,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全诗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俞是堂的为人;第二部分写俞是堂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两人的友谊以及自己的感慨。全诗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语言流畅自然。

俞是堂一生不仕,以诗文自娱,晚年才得到朝廷的赏识。他曾两次辞官归隐,一次被召还,又辞归故里,过着隐居生活。他虽居山林,仍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出山辅佐朝廷,屡立战功。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清贫廉洁的作风,从不利用职权为私人谋利。他与俞大猷关系密切,两人曾共同研习兵法,并一同参加了抗倭战争,因此彼此感情非常深厚。

俞是堂晚年曾因罪被罢去官职,回到故乡隐居,直到死也没有得到平反。诗人对此十分愤慨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碧山社会次俞是堂韵二首》。诗的开头两句写俞是堂的为人。“微官”、“晚岁”都说明俞是堂一生未得重用,只能做一个闲散的官员。然而他的名声却是很响亮的。这是因为他在年轻时就很有才华,而且一直勤奋学习,所以到老的时候仍有很高的声誉。

中间两联写他晚年的生活。“偶向月中聊桂籍”,意思是偶尔在月光下摘些香草来解闷消遣。“欲从天汉拂尘缨”,则进一步描绘了他那种清高脱俗的生活情趣。

末两句写两人的情谊及诗人自己的感慨。“菲葑下采知同味”,意思是两人都喜爱香草,因而可以一起采摘、品味。“桑梓难忘自有情”,意思是故乡的桑树梓树虽然都已枯朽了,但故乡的山水之情依然难以忘记。这一句既写出两人的深厚情谊,也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最后两句则是诗人感慨之语:“白首郎瞻黑头相,可能冷落断金盟。”意思是我白发苍苍,你正值壮年,我们可能就要各奔东西了。也许将来我们会疏远吧!这里诗人运用典故表明了自己对朋友的担忧和忧虑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