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适时频趣转浓,少年吟眺已成翁。
从教白发三千丈,不尽青山百二重。
海接江湖通郭水,市连丘壑碍楼峰。
登能作赋人谁是,俯送浮云散碧空。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律,作者通过描绘吴山景色,抒发自己壮怀激烈、奋发有为的精神气概。“游适时频趣转浓”,意谓在游览时,心情更加浓烈;“少年吟眺已成翁”意指年轻时纵情山水吟咏眺望,现在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从教白发三千丈,不尽青山百二重”中“白发三千丈”出自《庄子•逍遥游》,形容人的头发长而多,也用来比喻人的衰老。诗人用它来形容年华消逝之快,同时也表明自己虽老但志犹存。“海接江湖通郭水,市连丘壑碍楼峰”句中的“郭水”即郭门河,是苏州城的护城河。“海接江湖通郭水,市连丘壑碍楼峰”句中“郭水”“丘壑”都是写苏州城的地理环境,“市连”一句写出了苏州城的繁华景象,体现了苏州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登能作赋人谁是,俯送浮云散碧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高处的人是谁呢?他俯视天空,只见白云四溢。“浮云”是自然现象,这里借指飘渺虚无的世事和功名富贵的幻灭无常。诗人感慨自己虽有远大抱负,却无施展才能的机会。最后两句诗是全诗的重点,也是诗人情感升华之处。诗人以景结情,以景语收束全篇,使诗歌意境更开阔深远。“俯送浮云散碧空”,诗人面对浩浩蓝天,心旷神怡,不禁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感慨自己虽有远大抱负,但却无施展才能的机会,因而发出了“登能作赋人谁是”的感叹。同时诗人又感到自己的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不禁发出“俯送浮云散碧空”的叹息。
【答案】
译文:
游赏的时机频繁地出现,兴致愈加浓厚。年轻的诗人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尽管头发已经白如
三千丈,但青山依然巍峨壮丽,重峦叠嶂,层见叠出。苏州城外的江流与城中的水道相连相通,市井之中的
房屋与山间的风景相接。登上高处的人是谁呢?他俯视天空,只见白云四溢。诗人感慨自己虽有远大抱负,但
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因此发出了“登能作赋人谁是”的感叹。同时诗人又感到自己的青春岁月一去而
不复返,不禁发出“俯送浮云散碧空”的叹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苏州吴山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青春不再、壮志难酬的感慨。首联“游适时频趣转浓”直接点明
题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颔联“少年吟眺已成翁”则进一步表达了自
己对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颈联“从教白发三千丈,不尽青山百二重”中“白发三千丈”出自《庄子•逍遥
游》,形容人的头发长而多,也用来比喻人的衰老。诗人用它来形容年华消逝之快,同时也表明自己虽老但志犹存。
尾联“海接江湖通郭水,市连丘壑碍楼峰”写出了苏州城的地理环境,体现了苏州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交相辉
映。“登能作赋人谁是,俯送浮云散碧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高处的人是谁呢?他俯视天空,只见白云四溢。“浮
云”是自然现象,这里借指飘渺虚无的世事和功名富贵的幻灭无常。诗人感慨自己虽有远大抱负,却无施展才
能的机会,因而发出了“登能作赋人谁是”的感叹。同时诗人又感到自己的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不禁发出“俯送
浮云散碧空”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