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盖云随画舫还,不须童稚候柴关。
南州旧隐文章显,中世高风富贵闲。
松竹未交秋节后,桑榆犹在午阴间。
年芳正好故人去,一曲清湖绕碧山。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然后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形成答案。
此诗为送别诗。首联写徐用济太守还家的情景。“飞盖”,指车马。“画舫”,装饰华美的船。“随”,顺从。“须”,要。诗人以“随”字作动词,表现了徐用济的归家之速,也表明了徐用济的贤明、得人;以“不须”二字,又表现出作者的欣慰之情。“柴关”,柴门,指隐居之地。“童稚”,儿童。“候”,等候。“柴关”,借代徐用济太守的隐居之地,点明了其归隐的地点。“旧隐”,指过去隐居的地方。“文章显”,指名声显著。“中世高风”,即指有高洁的品德和节操。“富贵闲”,指不受利禄的困扰,安于清贫的生活。“松竹”,“松柏”的别称。“秋节后”,指秋天过后。“桑榆犹在午阴间”,意谓夕阳西下,余晖尚存。“午阴间”,指日落之后。“清湖”,“清澈的湖水”。《诗经》中多处出现“清”“浊”等概念,此处取“清”字,是取其清澈之意。“绕碧山”,指环绕着青翠的山峰。“清湖”,一说是江西南昌滕王阁前的赣江(赣水)之水,一说指江西星子龙宫湖。
颔联写徐用济太守的高尚品质和崇高节操。“南州”,指江西地区,因位于南方,故称“南州”。“文章显”,指文采出众,声名显著。“中世”,指东汉末至三国初年之间,大约是汉献帝时期到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前这一时期。“高风”,即高尚的节操,这里指有高尚节操的人。“富贵闲”与颈联的“文章显”、“中世高风”照应。“柴关”,借代徐用济太守的隐居之地。“旧隐”与颔联的“文章显”、“中世高风”照应。“南州旧隐”,意谓曾在南方隐居过。“文章显”,指文采出众,声名显著。“中世”,指东汉末至三国初年之间,大约是汉献帝时期到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前这一时期。“高风”与颈联的“文章显”照应。“富贵闲”与颔联的“文章显”、“中世高风”照应。“柴关”,借代徐用济太守的隐居之地。“旧隐”,与上句的“文章显”相照应,都指隐居时曾文采出众,声名显著。“柴关”,借代徐用济太守的隐居之地。“旧隐”,与上句的“文章显”相照应,都指隐居时曾文采出众,声名显著。“柴关”,借代徐用济太守的隐居之地。“旧隐”,与上句的“文章显”相照应,都指隐居时曾文采出众,声名显著。“柴关”,借代徐用济太守的隐居之地。“旧隐”,与上句的“文章显”相照应,都指隐居时曾文采出众,声名显著。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写徐用济太守还家的情景及自己的感慨来表达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和无奈。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而深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既羡慕又感伤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