瞢腾慊春睡,恍惚梦沧洲。
袅袅吹玉笙,安期羡门流。
十方藏粟粒,千岁为春秋。
厌见风埃里,谈谐方谬悠。

这首诗是苏轼为友人桑民怿和晦庵先生而作的,表达了诗人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和感悟。

首句“瞢腾慊春睡”,描绘了诗人因沉迷于道书中的知识而昏昏欲睡的情景。这里的“瞢腾”形容昏沉、迷糊的状态,“春睡”则暗示了春天的温暖和舒适。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在阅读道家书籍时的愉悦和放松。

第二句“恍惚梦沧洲”,诗人通过梦境回到了古代的沧洲(今江苏苏州一带),这里的“恍惚”形容诗人的思绪飘渺、不真实,可能是在梦中与古代贤哲相遇。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道家哲学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句“袅袅吹玉笙”,描述了道士们吹奏玉笙的场景,象征着他们超脱世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这里的“袅袅”形容笙声悠扬、连绵不断,“玉笙”则强调了声音的美好和清雅。这一句体现了诗人对道家音乐艺术的欣赏。

第四句“安期羡门流”,提到了传说中的仙人安期公和羡门子,他们是道教中的神仙人物。这里的“羡慕”反映了诗人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和崇拜。这句话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文化和信仰的认同。

第五句“十方藏粟粒,千岁为春秋”,用佛教中的十方世界和佛教经典中的“千岁为期”来形容道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里的“粟粒”比喻微小的事物,“千岁”、“春秋”则强调时间的漫长和永恒。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中关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第六句“厌见风埃里,谈谐方谬悠”,表示诗人厌倦了尘世的纷扰和庸俗,希望寻找一种更为高远、纯粹的生活态度。这里的“风埃里”形容尘世的纷杂和喧嚣,“谈谐”则意味着言辞轻佻、不严肃。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对道家哲学的一种赞美和思考。诗人通过对道家书籍的学习,以及对古代贤哲的向往,表达了他对道家思想的认同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道家文化的传承,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超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