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来何处,残声静夜飘。
江空音淰淰,云重影萧萧。
惯向风前急,偏从听处遥。
秦川织锦妇,掩泪忆征辽。

【注释】

闻雁:听大雁鸣声。

孤雁:一只大雁,因叫声凄厉而有“孤雁哀鸣”之说。

来何处:飞来何处?

残声:大雁的鸣声已不完整。

静夜:夜晚安静的时候。

江空:指空旷的江河。

音淰淰(xiāo):声音高亢而凄凉。

云重:形容天空中云雾缭绕。

影萧萧:影子摇曳。

惯向风前急:经常在风前疾飞。

偏从听处遥:偏偏在人能听到的地方。

秦川:指古时的陕西一带,是当时著名的丝织之地。

织锦妇:善于织锦的女子。

掩泪忆征辽:思念出征在外的亲人。征辽,远征辽国。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大雁在夜空下悲鸣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通过对大雁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首句“孤雁来何处”,以问句开头,引起读者的好奇和思考。接着“残声飘”三字,描绘出大雁鸣声已经微弱、断断续续的情景,为后文的描写做铺垫。

次句“江空音淰淰,云重影萧萧”,诗人将视角转向空旷的江面,用“江空”来形容江水清澈、空旷,用“影萧萧”来形容大雁的影子摇曳不定,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大雁在夜空中飞翔的轮廓。同时,“云重”一词也暗示了天气的阴沉,给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悲凉的氛围。

第三句“惯向风前急,偏从听处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大雁的特性,它们总是喜欢迎着狂风疾飞,而在人们能听到它们鸣声的地方,却显得遥远而难以捉摸。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大雁的孤独与坚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尾句“秦川织锦妇,掩泪忆征辽”,诗人以“秦川”代指故乡,用“织锦妇”来比喻自己的亲人,他们因为战争而被迫远离家乡,只能在梦中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时光。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寄寓了作者对于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以大雁为线索,通过对其鸣声、飞翔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联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哀愁的画面。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想象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