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老逾耽僻,从人笑裋衣。
松花新著饭,月色白临扉。
万籁欣皆寂,吾生兴不微。
寻常三五夕,幽独易忘归。
月下独往四首 其二
注释:
- 投老逾耽僻(xīn):形容年纪渐长,喜好僻静。投老,指年老。逾,超出,超过。耽,沉迷。僻,这里指幽静、偏僻的地方。
- 从人笑裋衣(yǎo fú yī):跟随别人一起穿着破旧的衣服。裋衣,指穿粗劣的麻布衣服,这里用来形容简朴的生活状态。
- 松花新著饭(zhù fàn):用松花(一种山菜)做成的饭。著,同“做”。
- 月色白临扉(fēi):月亮的光芒映照在门前。白临,月光照射。
- 万籁欣皆寂(lài xīn jū):万物都显得安静无声。万籁,指大自然的声音,包括鸟叫声等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 吾生兴不微(wú shēng xīng bì):我的生活兴趣并不大,这里的“兴”是兴致,兴趣的意思。
- 寻常三五夕(cháng sān sān wěi):通常说的元宵节。三五,指农历正月十五,也即元宵节或称灯节。
- 幽独易忘归(yōu dú yì wàng guī):独自一个人容易忘却回家的路。幽独,指一个人独处时。
译文:
岁月渐长,越发沉迷于幽静僻远之地;跟从他人一同穿着粗布衣裳,被取笑也不以为忤。
刚用松花做成的饭菜,刚出锅散发着清香;月光如练洒满屋檐,皎洁明亮映照着门扉。
此时此刻万籁俱寂,我的兴致并不大;往常每年正月十五,我都会忘记回家。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表达了他在寂静的环境中享受孤独和自然的美以及内心宁静的情感。诗中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独自漫步的情景,通过与世隔绝的环境和内心的平静来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
开头两句写自己因年迈而更加偏爱僻静之处,并且愿意随和他人一同朴素地生活;这两句既反映了作者对物质生活态度的一种简约,也表现出他对于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诗句则描述了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享受生活,比如利用松花做的饭食以及欣赏皎洁的月光。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喜爱。
最后两句则是表达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某种疏离感和遗忘之感,尤其是在每年的元宵节时,因为这种独特的心境,作者会忘记了归家的念头。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可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习俗的反思,即有时过于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可能会忽视了与他人的联系和传统的重要。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它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摹传达出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