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阑极目万山浮,感慨翻怜到上头。
伯业已随孤鹤去,楼台偏压大江流。
烟迷远浦千帆雨,涛触寒矶五月秋。
笛里梅花莫吹落,恐惊岁晚怨淹留。
【赏析】
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诗人晚年流寓江陵时。
“凭阑极目万山浮,感慨翻怜到上头。”首句写登楼远眺之所见,次句则点明登黄鹤楼的缘由。诗人登上黄鹤楼,凭栏远眺,但见群山连绵起伏,茫茫一片,如在雾中。这景象使作者不禁感慨系之,而更加喜爱登高望远的乐趣。“翻怜”二字,既写出了作者登临高处所生出的欣喜之情,又透露出他此时年事已高的感叹之意。
颔联“伯业已随孤鹤去,楼台偏压大江流。”以“孤鹤”自喻,说自己虽欲效法陶渊明隐遁江湖,却又不甘于归隐山林,只好寄情山水。然而世事沧桑,人生苦短,终有离别之时,于是发出“伯业已随孤鹤去”的慨叹。“楼台偏压大江流”,是说黄鹤楼建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它像一座巍峨的大厦,屹立于滔滔江水之上。
颈联“烟迷远浦千帆雨,涛触寒矶五月秋。”写黄鹤楼附近景色。远浦的烟雾缭绕,迷蒙一片;近江的千帆竞发,风雨飘摇;江岸上的寒矶,被急流冲激,发出阵阵涛声。这些景色,与首联所写的万山浮动的景象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壮丽的江山画卷。
尾联“笛里梅花莫吹落,恐惊岁晚怨淹留。”写诗人听到楼上传来悠扬的笛声,便想起自己漂泊异乡,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处境。因此,他劝慰楼上的乐工不要吹起《梅花落》的曲子,以免惹得人们因感伤身世而怨恨不已。诗人的这一设想,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苦恼。
此诗意境开阔,气势宏大,笔力遒劲,是杜诗中一首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