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体本无迹,至隐不可见。
彼美方外人,达此弗迷眩。
寸心造幽玄,寂然该众善。
真机忽显露,妙用生万变。
【解析】
本诗是一首写“静”的绝句。题中的“通微斋”,即指道体。首联写道体无迹,不可见,为全诗定调;颔联写外方之人能达此境,不为迷惑;颈联写内心修持,造幽玄,寂然该众善;尾联说真机忽显露,妙用生万变。
“道体本无迹,至隐不可见。”这是诗人对“道体”的描绘和阐释。道体,指道家所说的道,也泛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无迹:本没有迹象或形体。至隐:最隐秘,最隐蔽。不可见:无法看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其本身并无迹象,最为隐秘,无法看到。
“彼美方外人,达此弗迷眩。”这一句中,“彼方”指遥远的东方,“人”指修行人,这里指修行者。迷眩:迷失方向,指迷惑。这一句意思是说,遥远的东方的修行者能够到达这种道体的境界,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感到迷茫。这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由道体的神秘、难以捉摸,过渡到修行者的修行之路。
“寸心造幽玄,寂然该众善。”这是诗人对修炼过程的描绘和阐释。寸心:一寸之心,指修行的心。造幽玄:创造深邃奥妙的道体。寂然:恬淡宁静的样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修行者用心去创造深邃奥妙的道体,内心恬淡宁静,能够包容所有的善良。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阐释和补充。
“真机忽显露,妙用生万变。”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道体的真谛忽然显露出来,它的变化无穷无尽,能够产生无尽的作用。真机:真实的内在机制,指道的本体。这两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
【答案】
道体本无迹,至隐不可见。彼美方外人,达此弗迷眩。寸心造幽玄,寂然该众善。真机忽显露,妙用生万变。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所作,写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而遭贬谪。公元820年的秋天,诗人从江陵北归洛阳探亲,途经扬州时写下了这首《题通微斋》。
首联“道体本无迹,至隐不可见”,写道体之神秘。道体,指道家所说的“道”,也泛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无迹,指没有迹象或形迹。至隐,指最隐秘,非常隐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其本身并无迹象,最为隐秘,无法看到。
第二联“彼美方外人,达此弗迷眩。”写外方之人之明。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远方的修行者能够到达这种道体的境界,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感到迷茫。这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由道体的神秘、难以捉摸,过渡到修行者的修行之路。
第三联“寸心造幽玄,寂然该众善”,写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寸心,一寸之心,指修行的心。造幽玄,指创造深邃奥妙的道体。寂然,恬淡宁静的样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修行者用心去创造深邃奥妙的道体,内心恬淡宁静,能够包容所有的善意。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阐释和补充。
尾联“真机忽显露,妙用生万变”,写道体的真谛。真机,指真实的内在机制。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道体的真谛忽然显露出来,它的变化无穷无尽,能够产生无尽的作用。这两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
这首诗以“道”为主题,以“修道者”为中心意象,通过写“道体”“外方之人”以及他们所达到的境界“幽玄”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