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汉昔中圮,伤哉巨滔天。
浸淫及缙绅,冠履纷倒颠。
诗书附瞋目,舆隶高比肩。
逐臭沧海畔,攫金都市前。
何意鹓与鸾,化为鹰与鹯。
平生九鼎重,蜕弃如蛇蝉。
遂满抢攘气,宁馀仁义田。
空令独行士,愁望盈荒烟。
濯濯严光濑,垂竿方洒然。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和抨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的诗。诗中对那些趋炎附势,攀龙附凤的卑劣之徒,进行了无情的谴责。全篇愤慨不平之气溢于字里行间。

首句“炎汉昔中圮”,是说西汉曾经衰败。作者在这里用了反语:“中”与“圮”(倒塌)同音,意思是汉朝并未衰败,而“中圮”者乃是指那些奸佞小人。

次句“伤哉巨滔天”,是说他们罪恶极大,像洪水一样滔滔滚滚,无法收拾。作者在这句诗中使用了两个比喻:“巨滔天”和“水”。前者是形容他们权势之大,后者则是比喻他们的罪恶之深。这两个比喻都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浸淫及缙绅”,意思是说这些人不仅自身品行卑劣,而且还把这种恶劣行为带给了自己的上司和同僚,甚至包括朝廷中的大臣们。这一句进一步揭示了他们的罪行。

“冠履纷倒颠”,意思是说他们的行为已经严重到连衣冠都不整齐的地步了。这句话进一步描绘了他们行为的混乱无序。

“诗书附瞋目,舆隶高比肩”两句是对那些趋炎附势者的讽刺和嘲笑。作者用两个比喻来形容他们:一个是“瞋目”,一个是“比肩”。前者是指那些无耻之徒瞪大眼睛,满脸狰狞地盯着自己,仿佛是在看自己的笑话;后者则是说他们与那些低贱的人并列在一起,毫无羞耻之心。这两个比喻都非常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逐臭沧海畔,攫金都市前”两句则是对那些贪官污吏的揭露和抨击。作者用两个比喻来形容他们:一个是“逐臭”,一个是“夺金”。前者是指那些贪婪之人追逐金钱和权力,不惜牺牲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后者则是指那些贪污腐败之人搜刮民脂民膏,将国家财产化为己有。这两个比喻都非常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怒。

“何意鹓与鸾,化为鹰与鹯。”两句则是对那些趋炎附势者的嘲讽和批评。作者用两个对比来揭示他们的丑恶本质:一个是“鹓与鸾”,即高贵、纯洁的鸟类,象征着正直、善良的人;另一个则是“鹰与鹯”,即凶猛、残忍的鸟类,象征着凶残、邪恶的人。通过这两个对比,作者表达了对这些人的厌恶和反感之情。

“平生九鼎重,蜕弃如蛇蝉”两句则是对自己遭遇的描写。作者用两个比喻来形容自己的处境:一个是“九鼎重”,即国家的重任,象征着自己的责任重大;另一个则是“蛇蝉”,即爬行动物,象征着自己的地位低下、受人轻视。通过这两个比喻,作者表达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卑微、受尽屈辱的情感。

“遂满抢攘气,宁馀仁义田。”两句则是对那些趋炎附势者的讽刺和嘲笑。作者用两个比喻来形容他们:一个是“抢攘气”,即争斗、争夺的气势,象征着他们争权夺利的行为;另一个则是“仁义田”,即农田、田地,象征着他们应该关心人民的生计、发展生产。通过这两个对比,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担忧之情。

“空令独行士,愁望盈荒烟”两句则是对那些趋炎附势者的讽刺和嘲笑。作者用两个比喻来形容他们:一个是“独行士”,即孤独前行的人,象征着那些坚守原则、不为利益所动的人;另一个则是“荒烟”,即空旷的烟雾,象征着他们身处险境、前途渺茫。通过这两个对比,作者表达了对那些坚持正义、不畏艰险的人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濯濯严光濑,垂竿方洒然”两句是全诗的结句。作者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的心境:那就是像严光一样在清澈的河水中垂钓。这里的关键是“濯濯严光濑”,指的是清澈的河水,象征着作者内心的纯净和高尚。通过这个比喻,作者表达了自己坚守原则、不为世俗所动的决心和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