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金仙化,寂灭性长存。
维摩有家室,乃入不二门。
圣贤在忧济,于此未暇论。
嗟彼猥鄙儒,讥驳徒嚣喧。
操舟苦风浪,如何笑轮辕。
儒术不自尽,如何谤世尊。

【注释】

感:感触,触动。金仙:佛教语,指佛、菩萨、阿罗汉等成佛者。维摩诘:古印度人,名舍利弗多,意译为“净行”。据《维摩经》载,他以“非有非无”的中道教化众生。家室:指家庭。不二门:佛教语,即般若之门。

圣贤:指历史上著名的圣人和贤人。忧济:忧虑天下人民的疾苦。未暇论:来不及谈论。猥鄙儒:庸俗之儒。讥驳:嘲笑。操舟苦风浪:驾船在狂风大浪中颠簸。轮辕:车前横木,这里借指车辆。儒术不自尽:儒家学说没有达到最高境界。谤世尊:毁谤佛法的最高境界,即佛性。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感慨自己一生未能实现人生价值而作,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以及个人遭遇的悲凉。

首句“西方金仙化”,言其虽已得道成仙,但内心依然寂灭。“寂灭性长存”,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悲哀。

次句“维摩有家室”,借用古代维摩诘居士(即维摩诘大师)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修道成功,却仍身居尘世之中,不能超脱俗世,与佛同住。“乃入不二门”,则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既不愿彻底摆脱世俗,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选择了“不二门”——既不是出世也不是入世的中间道路。

第三句“圣贤在忧济”,言及圣贤之人也常忧国忧民。这一句既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是对自己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哀叹。

最后两句“嗟彼猥鄙儒,讥驳徒嚣喧”,则是对那些庸俗之儒的讽刺。他们只懂得嘲笑批评,却不懂得真正的学问。而“操舟苦风浪,如何笑轮辕?”则表达了对那些只懂空谈却不肯实干的人的不屑。“儒术不自尽,如何谤世尊?”则进一步强调了儒学的真正内涵在于实践,而非空洞的言辞和理论。

这首诗通过对比自己的身世和他人的处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人性、道德、学问等方面的深度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