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璧羞燕石,宋人嘲卞和。
两两不相下,涂人如之何。
一真必一伪,较若千里多。
时无哲后鉴,溟涬且同科。
【注释】
感遇:诗人在长安时作的一组诗,共十八首。
其十四:这是第14首。
赵璧:古代和氏璧。
燕石:比喻低劣的东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之璧。”后因以“赵璧”指和氏璧。
宋人:指宋玉。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相传曾献玉于楚厉王、武王,皆以为石,后受刖刑。事见《史记·楚世家》。
两两:两个两个。
涂:同“途”,道路。
溟涬(míng qiàn):水深貌。
哲后:明君。
鉴:镜子。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物喻人,以物喻理,借咏玉而讽世。全诗八句,前三句为第一层,写和氏璧的奇贵与卞和献玉的遭遇;第四句为第二层,点破玉之真伪,暗喻贤奸难辨;最后三句为第三层,讽刺时无明君,贤者被弃。全诗构思巧妙,寓意深远,用典恰当,语言精炼,是咏物诗中的杰作。
开头四句,先从和氏璧说起。古人认为和氏璧是一块美玉。它原是从卞和手中得来的。卞和得到这块宝玉后,把它献给厉王,又献给武王,两人都认为是石头。后来,当文王即位时,卞和才抱着宝玉哭于荆山之下,终于使宝玉发出了宝光。诗人通过这个故事说明,真玉是不会蒙受冤屈的。
第五六句,进一步点明玉之真伪。“一真必一伪”,是说玉之真假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无法判断出来。但是,世上的人却往往不能分辨出真假来。这就把玉比作了贤人,而把不肖之徒比作了庸人。“较若千里”,是说贤与不肖相距遥远,很难分清。这两句是作者的议论。
第七八句,诗人由前两句生发联想,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提出批评:“时无哲后鉴,溟涬且同科。”“哲后”指明主,“鉴”指明镜。“后”字承上文的“真”,“鉴”字承下文的“伪”。“溟涬”(míhùn)即深水。“科”即分类。意思是说当时没有明君来辨别是非,贤人与不肖之徒都被混在一起,不分皂白地加以区别了。这两句是对前四句的概括,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露。
整首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咏玉来抒发自己对时政的看法。诗中运用典故贴切自然,含蓄蕴藉,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