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息荆溪上,明时挂一瓢。
带经收雨麦,抱瓮汲春苗。
石室宁期道,茅斋已混樵。
时闻田社客,伏腊每相邀。
【注释】
偃息:休息,安歇。荆溪:指荆溪山。唐应德:唐代诗人,名不详。村居诗:即《村居》诗。酬赠:回赠答谢。其(qí)二:第二首。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友人的回赠之作。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写得清雅自然,朴实无华。首句“偃息荆溪上”,点出了隐居之所;次句“明时挂一瓢”,表明了作者归隐的动机;后三句“带经收雨麦,抱瓮汲春苗。石室宁期道,茅斋已混樵”,写他与农民一起劳动的情景。末两句“时闻田社客,伏腊每相邀”,表现了他与农民朋友融洽的情谊。
诗中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图,画面上的主角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农夫和一个樵夫,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但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在他们的眼中,彼此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平等和尊重。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词,但却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如“带经收雨麦”、“抱瓮汲春苗”等句子,都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形象。同时,这首诗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