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岭入云林,满目生奇峭。
灵壁起层峦,鸣泉泻幽窍。
行行上高亭,岩头标石照。
清莹似玉壶,空中瞩窈窕。
众睨从旁窥,顾影各相肖。
试问劫火因,世邈讵可料。
大道尚含章,造物忌光耀。
用晦存贞明,感兹悟要妙。
观石照
度岭入云林,满目生奇峭。
灵壁起层峦,鸣泉泻幽窍。
行行上高亭,岩头标石照。
清莹似玉壶,空中瞩窈窕。
众睨从旁窥,顾影各相肖。
试问劫火因,世邈讵可料。
大道尚含章,造物忌光耀。
用晦存贞明,感兹悟要妙。
注释:
- 度岭入云林:走过山岭进入云海般的树林。
- 满目生奇峭:眼前的景象令人感到奇特险峻。
- 灵壁起层峦:灵壁山巍峨耸立,如同层层叠叠的山峦。
- 鸣泉泻幽窍:潺潺的溪水从幽深的洞穴中流泻而出。
- 行行上高亭:我不断地向上走去,来到了一座高高的亭子前面。
- 岩头标石照:岩石之上的石头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明亮。
- 清莹似玉壶:清澈透明的样子如同玉壶中的美酒。
- 空中瞩窈窕:从空中俯瞰,景色美丽而神秘。
- 众睨从旁窥: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旁边观看。
- 顾影各相肖:各自对着自己的影像,仿佛它们之间有着某种相似。
- 试问劫火因:试着询问劫难大火的原因是什么。
- 世邈讵可料:世界遥远,我们无法预料。
- 大道尚含章:大道理总是包含丰富的内涵。
- 造物忌光耀:大自然忌讳过于耀眼的光芒。
- 用晦存贞明: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保持真理的光芒。
- 感兹悟要妙:因此领悟了其中的奥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灵壁山时所见的美景及其引发的思考。首句“度岭入云林”,描绘了山势之高、云海之广,为整首诗奠定了宏大的背景。接着,通过对灵壁山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鸣泉泻幽窍”则进一步渲染了一种静谧、神秘的氛围。
作者通过“行行上高亭,岩头标石照”两句,描绘了自己攀登至山顶并欣赏到石景的情景。这里的“清莹似玉壶”形象地比喻了岩石的晶莹剔透,而“空中瞩窈窕”则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视角和感受。
诗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提出了“试问劫火因,世邈讵可料”的疑问,表达了对于世界无常和历史沧桑的感慨。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道尚含章,造物忌光耀”。这表明诗人认识到在自然之中,往往蕴含着深邃的道理和美好的品质,而过度的炫耀则可能带来破坏。
诗以“用晦存贞明,感兹悟要妙”作结,强调了谦逊和内敛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类行为的指导。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宇宙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