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横中野,危梯历太劳。
望时初不异,登处始知高。
天地形何大,风云意自豪。
虽云容土壤,安得补秋毫。
【解析】
此诗首联“岱岳横中野,危梯历太劳。望时初不异,登处始知高。”是说在山中仰望泰山,觉得它好像横卧在原野上;登上泰山,才知道它的崇高。颔联“天地形何大,风云意自豪。虽云容土壤,安得补秋毫。”的意思是说:泰山的地势多么雄伟,而云雾缭绕,显得如此壮观。即使泰山覆盖着土壤,但怎能像用修补秋毫那样去修补它?颈联写“天形”,即山势,是说:虽然天的形状如盆,地的形状如碗,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山有多高。尾联写云雾缭绕中的泰山,是说:虽然云雾缭绕在山间,但它并不妨碍人们登顶远眺。
【答案】
再经岱岳下
岱岳横中野,危梯历太劳。
望时初不异,登处始知高。
天地形何大,风云意自豪。
虽云容土壤,安得补秋毫。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览泰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崇敬之情和热爱之情。
首联“岱岳横中野,危梯历太劳。”意思是说在山中仰望泰山,觉得它好像横卧在原野上;登上泰山,才知道它的崇高。诗人登山伊始,先写登临所见之景,然后再抒发自己的情感。
颔联“天地形何大,风云意自豪。”的意思是说:泰山的地势多么雄伟,而云雾缭绕,显得如此壮观。即使泰山覆盖着土壤,但怎能像用修补秋毫那样去修补它!这是写泰山的地势高大、宏伟,云雾缭绕,气势磅礴。
颈联“虽云容土壤,安得补秋毫。”的意思是说:虽然天的形状如盆,地的形状如碗,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山有多高。这是写诗人对泰山的高度之大有所怀疑。
尾联写云雾缭绕中的泰山,是说:虽然云雾缭绕在山间,但它并不妨碍人们登顶远眺。这是写诗人对泰山之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