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慈姥山,地与嶰谷匹。
产竹制箫管,清和中音律。
伶伦去已远,丛生老岩窟。
采之献明廷,当有凤凰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姑孰十咏》中的第六首,题为《慈姥竹》。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江上慈姥山,地与嶰谷匹。
在江上有一个叫做慈姥山的地方,它的位置与嶰谷相似。嶰谷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东南,以产玉著称。这里的“慈姥山”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慈姥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产竹制箫管,清和中音律。
慈姥山出产竹子,用来制作箫管,这些箫管的声音清脆悦耳,和谐优美。这里的“清和中音律”形容箫管的声音清澈、和谐、优美。
伶伦去已远,丛生老岩窟。
相传伶伦是黄帝时期的乐官,他在一次采药时发现了一种能够制造乐器的树木,这种树的叶子长在岩石的洞穴里。这里用伶伦去寻找制作乐器的材料来象征慈姥山的自然之美。
采之献明廷,当有凤凰出。
如果人们从慈姥山上采集了这种美丽的竹子,献给朝廷,那么一定会有像凤凰一样的吉祥之物出现。这里的“凤凰”象征着美好和吉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自然美景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慈姥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箫管制作材料的赞美,暗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和神秘。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