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山破袖无尺大,东归袖取蓬莱峰。
峰头老秃几千树,槎牙万古撑长空。
箕山老人不晓事,问余欲向青天住。
醉中见许不作难,袖中滚滚倾天地。
老人睹此造化权,返却而走心茫然。
忽然江海一平地,千仞万仞飞苍烟。
锦树苍峰不须买,草阁秋崖明月在。
白头得此当有知,还我东坡袖中海。
【注释】
木石:指《木石图》。许志完:作者的朋友。东归:向东归来,指回归故乡。蓬莱:即蓬莱山,在山东。槎牙:形容树的形状弯曲。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不晓事:不理解世事。青天:天空,指仕途。醉中:指酒醉之后。造化权:自然造化的力量。返却:返回,回到原来的地方。平地:平坦的地方。苍烟:青色的云烟。锦树苍峰:指美丽的山峰。不须买:不需要购买。草阁秋崖:指草屋、秋天的山崖。明月在:月光明亮地照耀着。白头得此当有知:白发的人得到这首诗一定会有所领悟。还我东坡袖中海:指诗人自己。苏轼号东坡居士。袖中海:比喻自己的胸怀、抱负。
【赏析】
这首七言诗,是作者友人许志完请他作画时写的一首题画诗。它与作者的《东坡诗》一样,都是以画为题,借画发挥议论,抒发感慨。全诗从写景入手,由近及远,层层推进,最后又回到现实,点出主题——诗人自比为“沧海”。
首句“定山破袖无尺大”,描写的是一幅水墨山水画,画面上,一座巍峨的山峰耸立在画面中央,山顶云雾缭绕,山腰以下林木苍翠,一片浓荫。山峰的气势雄伟,树木的繁茂,给人一种高峻、清幽的感觉。这一句是全诗的总写,它为下面的画面作了铺垫。
次句“东归袖取蓬莱峰”,则是将整个画面缩小到了一个局部,画面的中心是一棵高大的松树,它矗立在画面的最前方,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格。而那“蓬莱”二字则暗指了画家的画法和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一联通过具体的描绘,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也更加富有诗意。
第三句“峰头老秃几千树”,进一步展开了画面的细节描写。在这幅山水画中,不仅有山、有水、有林、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而在这个生态链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些参天大树,它们不仅能够提供遮荫,还能够净化空气,保持水源的纯净。因此,这些老秃树的存在,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都至关重要。
第四句“槎牙万古撑长空”,则进一步强调了老秃树的重要性。这些树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年代久远,有的甚至已经生长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它们就像一根根支撑着天空的长矛,使得天空更加广阔、更加明亮。
第五句“箕山老人不晓事”,则是对前面几句的具体解释。箕山是一座著名的山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这座山峰虽然不高,但却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攀登的地方。而在这众多的文人之中,最有名的恐怕要数唐代的诗人王勃了。据说,他曾在箕山上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滕王阁序》,而这首诗的内容则是表达了他对于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深深感慨。而这里所说的“老人”,可能就是这位王勃老先生吧。
第六句“问余欲向青天住”,则是对前一句的具体回答。既然老人不理解世事,那么我就只好借酒消愁了。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就好像一个人想要在青天下住下一样。
第七句“醉中见许不作难”,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回应。虽然我已经醉得人事不省,但仍然能够清楚地看到许志完的作品。这是因为他的绘画技巧非常出色,能够在短短的几笔中就把整个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许志完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最后三句则是全诗的总结。第八句“老人睹此造化权”,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解释。这里的“造化权”指的是自然规律,它决定了万物的生长和衰亡。而这个规律是不受个人意愿所左右的。因此,即使像许志完这样的艺术家也无法改变这种自然的规律。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的一种深刻认识: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第九句“返却而走心茫然”,则是对最后两句的具体解释。在看到这幅画之后,诗人不禁陷入了深思。他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世和命运,以及如何才能摆脱困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当他回到家中后却发现一切都已经变得陌生了。这里所说的“心茫然”就是形容他此时的心情状态。
第十句“忽然江海一平地”,则是对整首诗的具体总结。在看过这幅画之后,诗人突然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江海之中,那种开阔的视野和无尽的空间使他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激动。这种感觉就像是突然间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力量和信心一样。
第十一句“千仞万仞飞苍烟”,则是对整首诗的具体描述。在这幅画中,山峦叠嶂、气势磅礴的景象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而那些云雾缭绕的山峰则像是在不断地变幻着形状和姿态,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第十二句“锦树苍峰不须买”,则是对整首诗的具体解释。在这幅画中,无论是那些美丽的山林景色还是那些高大的树木都无需花钱购买,只需要欣赏就可以了。因为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不应该被人们随意破坏和浪费的。
第十三句“草阁秋崖明月在”,则是对整首诗的具体描写。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一座古朴的草屋坐落在秋色的山崖之上,月光洒满整个山谷。这种宁静而美好的环境让人感到非常放松和愉悦。
第十四句“白头得此当有知”,则是对整首诗的具体总结。通过这次创作过程,诗人不仅得到了灵感和启发还学会了如何运用笔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这种能力正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所在。
最后一句“还我东坡袖中海”,则是对整首诗的具体回应。在看过这幅画之后诗人感到自己仿佛获得了某种力量和智慧于是他决定将自己内心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并将其整理成一部作品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东坡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