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影落空潭,泉声走长樾。
声影两无碍,观听俱奇绝。
是名青莲界,所以无生灭。
捻残十老髭,踏破一轮月。
坐拥竹炉烟,静待岩花发。
风韵如在兹,愿言继高辙。

惠山诗次先淮海同东坡先生酬和韵三首 其三

注释

  • 惠山: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南,因山形似寺而名。
  • 次先淮海:指苏轼的诗在苏辙的诗之前。
  • 同东坡先生:与苏东坡一起酬和。
  • 酬和:诗歌之间的相互酬答和应和。
  • 三首:共作三首诗。
  • 其:代词,这里用作第一人称的代词。
  • 落空潭:落在空旷的水潭上。
  • 走长樾:穿过茂盛的树木。
  • 声影两无碍:声音和影子互不干扰。
  • 观听俱奇绝:观看和听觉都感到奇妙无比。
  • 青莲界:即青莲佛界,佛教用语,比喻清净无染的净土。
  • 生灭:变化、消亡。
  • 捻残十老髭:用手指捻去胡须。
  • 踏破一轮月:用脚踩碎一轮月亮。
  • 竹炉烟:用竹制的火炉烧出的烟。
  • 静待岩花发:安静地等待岩石上的花朵开放。
  • 风韵:风度和韵味。
  • 兹:这里,这里所指的地方。
  • 高辙:高尚的足迹。

译文
山影落在空空的水潭中,泉水的流淌穿过茂密的树林。
声音和影子互不干扰,观看和听觉都感到奇妙无比。
这真是青莲佛界的净土,因此没有生和死的变化。
用手指捻去了胡须,脚踩碎了一轮月亮。
坐在竹制火炉旁,静静地等待着岩石上的花朵开放。
风度和韵味如同这里的景色,愿继续追随高尚的足迹。

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对苏轼赠给他的惠山诗进行的答谢之作。苏辙在诗中赞美了惠山的自然美景和宁静氛围,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如“山影落空潭”、“泉声走长樾”等,形象地展现了惠山的自然风光。此外,诗中的“观听俱奇绝”更是强调了观看和听觉的双重感受,使得这首诗充满了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