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帆西去望京华,极目云山夕照斜。
客路王孙随草色,渡头官妓醉桃花。
秋高建业潮侵岸,夜半秦淮月浸沙。
若到乌衣访遗迹,风流依旧属君家。
【注释】
送王元直之金陵:饯别王元直到金陵(今南京)。王元直即诗人友人王令。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六朝古都。
征帆西去望京华:征帆向西驶去京城洛阳。京华指京师洛阳。
云山夕照斜:夕阳斜照在起伏的云山之上。
客路王孙随草色:随从客人的王孙,也随着野草的颜色行走。王孙:指贵公子、游人或远行人。草色:野草的绿色,这里指荒僻的地方。
渡头官妓醉桃花:官妓们渡过江来到岸边,醉倒在盛开的桃花中。
秋高建业潮侵岸:秋天天气晴朗,水位增高,潮水浸过了岸边的堤坝。建业:即建康,三国时吴国都城,南朝宋武帝曾定都于此;后来成为南朝陈的都城,称建康。
夜半秦淮月浸沙:夜深了,秦淮河上的月亮倒映在河沙里。
若到乌衣访遗迹:如果有机会到乌衣巷去寻访旧迹。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西北,是六朝和南唐时期贵族居住区,因当时多黑色衣服的士族居民而名。
风流依旧属君家:这里的“君”指的是作者自己。风流:才情、文采。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于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秋。作者送友人王元直赴金陵,临别赠以诗篇。此诗描写旅途景色,抒发离愁别绪,并暗寓怀才不遇之意。全诗写景状物,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首句“征帆西去望京华。”开笔点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送别的人物。“征帆”二字,说明是乘船出发的。“西去”表明送别的地点不在诗人所在之处,而是长安所在的方向。“望京华”,意谓望着京师洛阳的繁华景象。这一句总揽全篇,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和送别之人,为后文写景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次句“极目云山夕照斜。”写送别的地点是在长江之北,洛阳以南。“云山”二句写景,既写出了友人离去的方向,也写出了诗人目送友人远去的情态;同时也渲染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烘托出离别的伤感。
三句“客路王孙随草色,渡头官妓醉桃花。”写友人离去之后的情景。王孙本指王子,这里泛指贵族子弟,这里借指送别的友人。“随”字写出了友人与野草相随而行的情景。“官妓”二句,则描写友人到达金陵之后的情况。“渡头”二句写官妓们在江边醉酒的情景,她们醉倒在盛开的桃花之中。
四句“秋高建业潮侵岸,夜半月浸沙。”写友人抵达金陵之后的情形。“秋高”二句写夜晚金陵的景象。“建业”,三国时吴国和东晋时的都城,即今安徽当涂县西北。“潮侵岸”,指江潮上涨,已淹及岸边。“月浸沙”,指月光倒映在水中。“秋高”二句,既是眼前所见之景,也是心中所感之情。
五、六两句“若到乌衣访遗迹,风流依旧属君家。”是说,你到了金陵之后,如果有机会到乌衣巷去寻访旧地的遗迹的话,那么那一带的风流韵事还依然属于你的家呢!“乌衣巷”是有名的地方,南朝时这里是达官贵人聚居之地,唐代时成为文人雅士聚集之处,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可作证明,这里代指当年繁华的金陵。“风流”是指才情、文采,用在这里是比喻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
这首诗写景状物,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