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渡洛水,冉冉入云林。
东指三花树,西来一苇心。
鹤归缑岭寂,龙卧镜潭深。
此处千峰乱,高僧偈可寻。
【注释】
自洛入少林寺:从洛阳进入少林寺。
洛水:洛阳的河流。
冉冉入云林:慢慢进入云中山林。
三花树:佛教传说,在嵩山有一棵三花树。
西来:指从西方来的僧人。一苇心:一根芦苇。
鹤归缑岭寂:大雁归来时,寂静无声。
龙卧镜潭深:像龙一样的僧人隐居在深深的镜潭里。
高僧偈可寻:这里有许多关于高僧的诗篇可以寻找。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兼及议论的七律诗。全诗以“自洛入少林寺”一句起兴,点出题意,然后分四段写景叙事。第一段写作者从河南洛阳出发到少林寺途中所见景色,并暗含对世事的感叹;第二段描绘少林寺的幽静景色,以及从少林寺出来后所见到的景象;第三段通过大雁、龙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高僧的向往之情;最后一联,诗人用“千峰乱”与“高僧偈”相照应,表明了他对禅宗真谛的追求和向往。
首句“自洛入少林寺”,直接点明题目,表明作者此行是从洛阳出发到少林寺。“行行”,即步行。“渡”“入”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一路走来的艰难险阻,同时也暗示着此行充满艰辛。“洛水”,洛阳的河流。“洛水”在这里作为背景描写,渲染了气氛。
颔联“东指三花树,西来一苇心”。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作者向东边看去,看到了三棵三花树;向西望去,看到一叶孤舟。这三花树和那片树林都是佛教中的景物,因此这里的“三花树”指的是佛寺前的三株古木,而“一苇心”是指一叶孤舟上的和尚。“三花树”与“一苇心”,都是佛教中的意象,作者在此运用它们作为景物描写,既符合题意,也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颈联“鹤归缑岭寂,龙卧镜潭深”。“鹤归”“龙卧”都是佛教中的意象,分别代表了禅定和修持的境界。“鹤归缑岭”,指的是大雁南飞归来的情景;“龙卧镜潭”,则是形容一个修行者像龙一样静静地生活在深深的潭水中。这两句通过对大雁南飞和龙卧潭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高僧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尾联“此处千峰乱,高僧偈可寻”。最后这两句是整首诗的总结。“千峰乱”指的是少林寺周围的山峦众多,错综复杂;“高僧偈可寻”则意味着在这千峰万壑之中,可以找到许多关于高僧的诗篇。这两句话既总结了前文的内容,又为后文作了铺垫。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它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少林寺周围的山水风光和高僧的生活状态,同时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这首诗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生活气息,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