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衣来自大江西,打得旌阳铁柱碑。
闻道珊瑚缠乐石,碧潭清夜老龙嘶。
羽衣来自大江西,打得旌阳铁柱碑。
闻道珊瑚缠乐石,碧潭清夜老龙嘶。
注释:
羽衣:指道士的服饰。来自大江西:来自四川峨眉山的大渡河边。
打得:用武力打下来。旌阳:指唐僖宗时的方士李遐周。他自称得道,曾自号“蓬莱子”,在成都建宫居住,又到剑阁、江陵等地讲道。李遐周死后,人们把他的尸体葬在大渡河边的仙人洞中,并在那里树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铁柱碑:传说李遐周被害后,他的弟子们用刀斧砍断他的头,抛入水中,然后又用铁钉钉住。后来,有人从江中捞起他的首级,埋在大渡河边的仙人洞里。
闻道:听说。
珊瑚:珊瑚树,这里指代李遐周。
缠乐石:指珊瑚树生长在乐山大佛的脚下。
碧潭:深绿的池塘。清夜:明亮的夜晚,这里指的是深夜。老龙嘶:形容声音像老龙一样嘶哑悲切。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为翰林学士宋祁而作的送别之作。诗中描绘了宋祁的归家之路以及沿途风景。
首句“羽衣来自大江西”,描述了宋祁穿着道士的羽衣来自四川峨眉山的大渡河边,暗示了他的身份和此行的目的。次句“打得旌阳铁柱碑”,则是说宋祁在途中遇到了旌阳铁柱碑,即李遐周的墓地,这既表明了宋祁与李遐周之间的师承关系,也表达了对逝者的尊敬之情。
第三句“闻道珊瑚缠乐石”,描绘了宋祁路过乐山大佛时,看到珊瑚树生长在乐山大佛的脚下,这一景象既美丽又神奇。末句“碧潭清夜老龙嘶”,则进一步描绘了他夜晚经过一处碧潭的场景,这里的“老龙嘶”既形象地描绘了潭水波涛的声音,又赋予了潭水以生动的情感色彩。
整首诗通过对宋祁归家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离别之际的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