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孟夫子,矫矫人中龙。
一德濯江汉,万古罗心胸。
我本疏狂士,久为贤者容。
上书熙帝载,谓我当奋庸。
我罪如丘山,我才如菲葑。
顾我岂敢当,夫子意则颙。
晚岁有甘菊,秋水有芙蓉。
翘首望燕蓟,江云千万重。

泽州孟夫子,矫矫人中龙。

一德濯江汉,万古罗心胸。

我本疏狂士,久为贤者容。

上书熙帝载,谓我当奋庸。

我罪如丘山,我才如菲葑。

顾我岂敢当,夫子意则颙。

晚岁有甘菊,秋水有芙蓉。

翘首望燕蓟,江云千万重。

【注释】

泽州:即今山西晋城市,是杜甫的故乡。孟夫子:指诗人的朋友,名不详。矫矫人中龙:指志向高远的人。

一德:指高尚的品德。濯(zhuó):洗濯。江汉:指江河湖海,这里比喻广阔的胸怀。罗心胸:包容心胸。

疏狂:疏放豪迈。

上:向皇帝进献奏章。熙:和乐。载:年号。指唐肃宗至德二载(757)。

丘山:比喻罪恶重大。才:才能。菲葑(fěng féng):小草。这里比喻微贱之才。

顾:但、只是。敢:不敢当。

晚岁:晚年。甘菊:指菊花,这里借喻自己的清白。秋水:代指秋天。芙蓉:荷花。这里借喻自己的品格。

翘首:仰望。燕蓟:指燕地和蓟门。燕地指北方。蓟门,指北京城。江云:指长江上的云雾。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乾元元年(758)秋天写的一首五律诗,当时杜甫困守在长安城内,过着穷愁的生活。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时值杜甫流寓梓州,在梓州东门外的青莲池边建茅屋定居。此时,诗人心情极为抑郁,于是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不平之气。全诗四联八句,每联四句,前两联写自己的处境,后两联写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朝廷不察的感慨,最后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不平之气作为全诗的结穴。

第一联“泽州孟夫子,矫矫人中龙。”起笔直呼友人姓名,点出“泽州孟夫子”的身份,并称其为“人中龙”,既赞美了友人的才华横溢,又表现了对其人格的钦佩之情。第二联“一德濯江汉,万古罗心胸。”赞颂友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开阔的胸怀,像江河湖泊一样包容着世间万物。第三联“我本疏狂士,久为贤者容。”自比为疏放豪迈、不受拘束的文人墨客;说自己虽然曾经被认为有才学而受到他人的称赞,但现在却只能屈就于平庸的地位,无法展颜欢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感激之情。第四联“上书熙帝载,谓我当奋庸。”赞扬友人曾经向皇帝上过书,并鼓励自己奋发有为。第五联“我罪如丘山,我才如菲葑。”“才”字用得极妙,将诗人的微贱之才与莲花相比,既表明了自己谦虚低调的态度,也表达了对自己才华被埋没的无奈和悲哀之情。第六联“顾我岂敢当,夫子意则颙。”“顾我”表示自谦;“岂敢当”表示不敢接受朋友的厚爱;“夫子意则颙”表示朋友的心意是可以理解的。第七联“晚岁有甘菊,秋水有芙蓉。”借用菊花和荷花这两种植物来比喻自己的品格和生活状态。第八联“翘首望燕蓟,江云千万重。”以江云比喻长江上的风云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