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厓高处听渔歌,日日壶觞藉浅莎。
沙上凫雏还聚散,渭滨熊兆近如何。
潮通沧海波声远,地隔红尘月色多。
双眼不容云树碍,一帘终夜对明河。
霜崖之上,渔民的歌声悠扬传来,每天我都在浅滩上饮酒作乐。
沙洲上的幼凫忽聚忽散,渭水之滨的熊兆又该如何?
潮声通海,沧海波声遥远传至耳畔,地隔红尘,月色更加皎洁明亮。
双眼不容云树阻挡,一帘明月终夜照我明河。
注释:
- 莎汀四首其一:诗人以“莎汀”为题,创作了一组咏物诗。
- 霜厓:指高高的山崖,也泛指高山。
- 渔歌:渔民的歌唱。
- 壶觞:酒器,此处指酒。
- 浅莎:浅滩上的草地。
- 凫雏:野鸭的幼鸟。
- 渭滨:渭水之滨,指渭水岸边。
- 熊兆: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兆。
- 沧海:大海,这里用来形容声音浩渺。
- 云树:云雾和树木,这里指自然景象。
- 明河:明亮的河流,这里指月光照耀下的江河。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首句“霜崖高处听渔歌”,点明了诗人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之上,聆听着渔民悠扬的歌声,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次句“日日壶觞藉浅莎”,则表现了诗人每日在浅滩上饮酒作乐的生活情趣,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满足与惬意。
第三、四两句“沙上凫雏还聚散,渭滨熊兆近如何”,则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沙洲上的幼鸟时而聚集,时而散开,如同人生的起落不定;而渭水之滨的熊兆则象征着吉祥和好运,让人不禁对未知的未来充满好奇。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最后两句“潮通沧海波声远,地隔红尘月色多”,则通过对潮汐的声音和月光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美的赞美和对超然物外的向往。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尘世纷扰的逃避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空灵,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思索。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