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踪迹满河干,欲振家声剑自弹。
侍彩又添冠服好,扫松未觉岁时难。
舟移汶水愁分郭,酒尽燕山愧识韩。
向后停云如有什,年年鸿雁到长安。
【注释】
檀:指檀木,一种珍贵的硬木。
侍彩:指女子的妆饰。
扫松:喻山色如松,青翠欲滴。
燕:指燕子。
停云:指书信往来。
什:指诗篇。
【赏析】
此诗是诗人送友人归济南之作,诗中抒发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伐檀踪迹满河干,欲振家声剑自弹。”这两句是写友人归途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之情。诗人希望友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振兴家族的声望,而这种期望正是诗人自身的愿望所体现。在古代,文人往往以武功显名,故诗人以“欲振家声”表达出自己对武力才能的重视。
“侍彩又添冠服好,扫松未觉岁时难。”这两句则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境,表达了他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诗人认为,虽然友人已经增添了一些新的装饰品来提升自己的形象(“侍彩”),但仍然没有注意到季节的变迁(“扫松未觉岁时难”),这表明诗人对于友人未来的成就充满了信心。
“舟移汶水愁分郭,酒尽燕山愧识韩。”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场景,并表达了他对友人深厚的思念之情。诗人用“汶水”和“燕山”作为离别的象征,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自己未能为友人提供足够的支持而感到愧疚的心情(“酒尽燕山愧识韩”),这也反映出了诗人对于友人的尊重和爱护。
“向后停云如有什,年年鸿雁到长安。”最后两句,诗人以“停云”象征书信往来,表达了对朋友的牵挂和期盼。而“鸿雁”则是诗人对于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象征,表达了他对于友人每年能回家乡的期盼。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归途的描写以及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对友情的珍惜。同时,诗歌中的哲理思想、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