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晴光倒浸川,去年风景似今年。
何人疋马郊行急,茅屋家家待举烟。
【注释】郊行五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何人:指什么人。“何人”在这里是疑问代词,不是实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行人。疋马:骑在马上。茅屋家家待举烟:茅屋中的人家正忙着做饭,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野风光图,诗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把眼前所见所感融入诗中,抒发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意境恬淡,语言朴实,不事雕琢,自然流畅,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淡淡晴光倒浸川,去年风景似今年。
何人疋马郊行急,茅屋家家待举烟。
【注释】郊行五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何人:指什么人。“何人”在这里是疑问代词,不是实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行人。疋马:骑在马上。茅屋家家待举烟:茅屋中的人家正忙着做饭,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野风光图,诗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把眼前所见所感融入诗中,抒发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意境恬淡,语言朴实,不事雕琢,自然流畅,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喜得酒联句”,然后理解全诗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注意从标题、注释、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即可。 (1) 第一句“荒村难问市”,意思是说在荒僻的村落难以去集市上买些货物;第二句“古刹倒芳樽”,意思是说在古老的庙宇前倾倒美酒来祭祀神灵
【注释】 宿方寺:在洛阳东郊,唐睿宗时建。 三首:《宿方寺》为唐代王维的五言律诗组。 避嚣:避开尘世喧嚣。来野寺:来到郊外寺院。学静惯参禅:学习静心,惯于参悟禅理。般若台:相传为佛教大乘教派所创,又称“法云”。 台风:指佛教中的空性思想。静:佛教中修行者达到的一种境界。 多罗树:梵语音译,意为宝树。连:相连不断。 老龙:比喻高僧。寒剑影:剑光闪烁如寒龙之影。孤鹤:比喻高僧。茶烟:僧人品茗时的烟气
【注释】: 宿中方寺三首 其一: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七绝。宿方,指住宿在方丈室。便,通“便”,闲谈之意。茶膏,指茶叶熬成膏状的茶叶。真,纯正。破墙通月色,空阁接云亲:夜深,月光穿透墙壁洒满整个房间;空阁与云相接,仿佛云气从阁上飘过。切切笛中雨,浮浮瓮底春:笛声悠扬宛转,宛如细雨打在竹叶上的声音,瓮(瓦器)中的水像春天般泛起层层涟漪。五更清梦晓,门放欲来人:凌晨五更时分,我梦见自己在梦中醒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赏析诗歌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看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二是看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的形象;三是看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风格;四是看诗歌的语言,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题时,首先指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注释和整首诗的意思进行分析。如“有雨梧逾碧,无风竹自开”,意思是下雨后,梧桐叶更显翠绿,没有风吹动,竹子也自然地开放了。其中
【注释】 晚眺:傍晚眺望。 密云驱雨过,山为送青来。 密云驱走雨水,山峦送来青山。 犬吠行人住,牛奔牧竖回。 狗叫声中人们驻足,牛在奔跑中牧童返回。 好句随凉得,芳樽入夜开。 好诗句随着凉意获得,佳酿随着夜幕开启。 床头无所有,几卷旧书堆。 床头没有多余的物品,只有几卷旧书。 【赏析】 《晚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写景为主,表达了诗人在夕阳西下之际
墨竹 一幅写真竹,依然老嫩茎。 不惊风雨梦,深倚雪霜明。 有影浓且淡,无根枯复荣。 诗魂偏入格,聊寄故人情。 注释与赏析 1. 一幅写真竹,依然老嫩茎。 - 注释:描述竹子的形态和特性。 - 赏析:通过“依然老嫩茎”表达了竹子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其本质始终如一。 2. 不惊风雨梦,深倚雪霜明。 - 注释:形容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和美丽。 - 赏析:这里通过对比风雨和雪霜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整体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重要的句子,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作答。 “登高穷暮景”的意思是登上高处眺望,尽目远望,直到日落西山的景色。登高,是登山的意思;穷,是极尽的意思;暮景,傍晚的景色。“云树郁苍苍”的意思是云烟缭绕树木茂盛。“牛饱眠烟草”的意思是耕牛吃饱了躺在绿油油的草上。这句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图
【注释】 和答云山塔寺小憩 其一:招提清欲水,不许点尘侵。 招提:寺院名。 清欲水:清澈的泉水。 不许点尘侵:不要让一点灰尘落在泉水中。意为保持水质的清洁。 径曲履痕薄:曲折的小路上,踩在鞋上的脚印很浅。 云封塔影深:云雾缭绕着塔的影子,显得非常深远。 佛说幻于古,人心巧似今:佛经中说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而人的心计却巧妙无比,与今天的人们相比毫不逊色。 几多朝市客,方寸有山林
披襟纳晚凉,微雨洒回廊。 松吼虬龙怒,稻翻云雾黄。 新词称绝唱,爽气协清商。 更到山城远,檐铃代击梆。 注释: - 披襟纳晚凉:展开衣襟迎接傍晚的凉爽。披襟,敞开衣襟;纳,接受;晚凉,指黄昏时分的凉意。 - 微雨洒回廊:细雨轻轻洒在回廊上。微雨,指小雨;洒,落下;回廊,古代建筑中曲折环绕的长廊。 - 松吼虬龙怒:指松树在风雨中发出怒吼声如龙一般威猛激烈。吼,大声呼喊;虬龙,传说中无角的龙;怒
【注释】 1. 寓松溪寺联句:作者与友人在松溪寺相聚,共赋诗作。联句,指两位或多位诗人同时赋诗,各成一章,相互唱和。 2. 立马:骑在马上。 3. 长风扫断桥:大风吹断桥梁。 4. 逢僧无故老:遇见的僧人没有什么原因而显得年老。 5. 磨石记前朝:磨石上刻有前朝的文字。 6. 崖古树遮目:山崖古老树木遮天蔽日,形容山高。 7. 台荒草没腰:台边荒芜草地淹没人腰,形容山高。 8. 鄙吝顿然消
【注释】 郊行:在郊野中步行。五首:这里指五首诗。其三:第三首诗。恼人春思:令人烦恼的春情。欲葱芊:欲像葱绿。 碧玉椽:青绿色的屋椽。社散:古代农历二月,为土地神生日,称“社”。不知谁是醉:不知是谁喝醉了。几回:几次。搔首:搔头。晚风前:傍晚刮风时。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天郊游感怀的七绝。 首句是说诗人郊行时触景生情,烦闷不乐。“恼”字,表明了他对这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春天感到烦闷的心情
【注释】 郊行:郊外游览;柴门:用树枝和土块等编成的简陋的门。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日郊游的诗,全篇以“闲人”为中心,通过“检点”“细数”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首句写郊游地点,次句写郊游时的情景,末句写郊游的感受。三、四句是写景抒情。首句中“处处柴门”,说明作者在郊游,而“小小坡”,又表明作者所处地势低洼。次句写郊游时情景,“暗香风里马蹄过”,既写出了春风的和煦
才见游人著葛巾,一场好景一番新。 卖花声过街头急,忙杀洛阳桥上春。 注释: - 才见游人著葛巾:刚刚看见游人在头上裹着葛巾,形容春天的景色令人惊喜。 - 一场好景一番新:经历了一段美妙的时光后,一切都显得焕然一新。 - 卖花声过街头急:卖花人的吆喝声在街头回荡,声音急促而响亮。 - 忙杀洛阳桥上春:忙碌的景象让洛阳桥上的春天显得更加生动和热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季郊游的热闹场景
荒村短笛,野花飘香。 野花飘香,小径蜿蜒。 小径蜿蜒,古桥横跨。 古桥横跨,流水淙淙。 流水淙淙,柳树依依。 柳树依依,白云悠悠。 白云悠悠,鸟语啾啾。 鸟语啾啾,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悠然自得。 悠然自得,万事皆休。 万籁无声,唯有风吟。 唯有风吟,月明星稀。 月明星稀,人烟稀少。 人烟稀少,世态炎凉。 世态炎凉,人生百态。 人生百态,悲欢离合。 悲欢离合,皆是过客。 皆是过客,何必执着?
云山吟 云浮漠漠山为骨,山瘦棱棱云作衣。动静交时方见道,更于何处问庖牺。 译文: 白云漂浮在广阔的天空,山峰耸立,犹如骨骼一般。细看那苍劲的山峰,云雾缭绕仿佛衣衫。在动态与静态交织的时刻,才能领悟到大道之真谛。在这世间何处可以找到解答? 注释: 1. 云浮漠漠山为骨:描述了云朵飘浮在天空中,山峰则像骨骼一样直立。这里的“骨”和“衣”是对自然景观的形象比喻,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山水之美
注释: 紫气入斗:紫气,祥云;斗,北斗星。指天降吉祥之气。 肇闽学:开始在福建建立学校。 苏文:苏轼的字。 趾美:美好如玉。指眉山童生。 真才:真正的才能。 动天地:惊动天下人。 罗功:罗织罪名。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闽学司训王廷表所写的题跋。它赞美了闽学的繁荣和王廷表的才能。 首句“紫气入斗”是说紫气(祥云)进入北斗星中,象征着吉祥的来临和福气的降临。这为全诗定下了喜庆的气氛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