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漠漠山为骨,山瘦棱棱云作衣。
动静交时方见道,更于何处问庖牺。
云山吟
云浮漠漠山为骨,山瘦棱棱云作衣。动静交时方见道,更于何处问庖牺。
译文:
白云漂浮在广阔的天空,山峰耸立,犹如骨骼一般。细看那苍劲的山峰,云雾缭绕仿佛衣衫。在动态与静态交织的时刻,才能领悟到大道之真谛。在这世间何处可以找到解答?
注释:
- 云浮漠漠山为骨:描述了云朵飘浮在天空中,山峰则像骨骼一样直立。这里的“骨”和“衣”是对自然景观的形象比喻,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山水之美,以及它们共同构成大自然壮丽景象的能力。
- 山瘦棱棱云作衣:进一步描绘了山峰的轮廓,用“瘦”、“棱棱”来形容其形状和质感,而云则像是给山峰披上了一层轻柔的衣裳,增添了柔美与飘逸之感。
- 动静交时方见道:这里强调的是自然界的动态变化与静态存在的统一,只有当这两者相互作用、和谐共存时,才能真正理解并领悟到宇宙的大道。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哲学的理解,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 更于何处问庖牺:最后一句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究竟在哪里可以找到关于宇宙真理的答案?这个问题既体现了诗人对知识探求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法则深层次理解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云和山的描绘,构建了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自然景观画面,并通过对比“骨”与“衣”来形象地展示山的形状。同时,诗中的“动静交时方见道”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隐喻了生活中的深刻道理,即只有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把握生命的真谛。整体上,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美学追求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