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衣曳杖上层峦,台上豪吟老兴宽。
地胜有缘方许到,心空无法漫求安。
淡烟沧海波光迥,杲日中天塔影团。
笑指文殊埋发处,游人常见紫云蟠。
【赏析】
这是一首写五台山的七言绝句。全诗以诗人游览五台山的亲身体验为线索,描绘了五台山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展现了五台山的秀美风光和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首句“振衣曳杖上层峦”,描绘了诗人登山观景的场景。诗人振衣(抖落衣服)曳杖(拖着手杖)登上高山,展现出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这一细节描写不仅体现了五台山的壮丽景色,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次句“台上豪吟老兴宽”,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在山顶之上,诗人挥毫泼墨,豪吟咏唱,心情变得宽广而舒畅。这里的“老兴宽”既指诗人年事已高但仍有豪情壮志,又暗示了五台山的神秘与深邃,让人联想到佛家所言的“心静自然凉”。
第三句“地胜有缘方许到”,则是对五台山地理位置的赞美。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地势险峻、风景秀丽,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诗人认为只有具有缘分的人才能欣赏到五台山的美丽风光,这既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佛教文化的高度认同。
第四句“心空无法漫求安”,则转向了五台山的文化内涵。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佛教信徒们朝圣的地方。诗人在这里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与安详,这种宁静并非来自物质的追求,而是源于内心的平和与清净。这里的“心空”指的是心灵上的空虚,而“无处求得安宁”则是指无需外在的干扰和追求,便能享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第五句“淡烟沧海波光迥”,描绘了五台山周围的海洋景色。海天一色的美景中,淡淡的烟雾缭绕,波光粼粼,令人赏心悦目。这里的“沧海”指的是大海,而“波光”则是指海水中的光影闪烁,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海上日出图。
第六句“杲日中天塔影团”,则是对五台山中一座著名古塔——菩萨顶塔的细致描绘。在阳光的照耀下,塔影显得更加清晰,宛如一个完美的圆形。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塔影的形状,还表达了诗人对古塔历史的感慨和对佛教文化的崇敬之情。
最后一句“笑指文殊埋发处,游人常见紫云蟠”,则将镜头转向了五台山的另一景点——文殊寺。文殊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是佛教信徒们朝拜的重要场所。诗人笑着指向文殊寺的发髻之地,那里的紫云缭绕,如同仙境一般美丽迷人。这里的“紫云”指的是寺庙内的香火气息,弥漫在空中形成一种祥和的氛围。而“蟠”则是指缠绕、盘绕的意思,形容紫云缭绕的景象生动形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将五台山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展现了五台山的壮丽景色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五台山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