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关严隔帝京,蛮荒地僻壮君行。
平生肯负当言职,天下应传敢谏名。
落月有时曾入梦,停云何处不牵情。
那堪又作春城别,把酒烧灯坐待明。
诗句如下:
虎豹关严隔帝京,蛮荒地僻壮君行。
平生肯负当言职,天下应传敢谏名。
译文如下:
虎豹门紧锁隔绝了京都,蛮荒之地偏僻壮志前行。
平生立志未负朝廷之责,天下传唱敢于直言的名声。
注释如下:
- “虎豹”二句:形容朝廷的严峻与边疆的阻隔,象征着皇帝所在京城(帝京)的高墙深锁,难以接近,而“虎豹”则暗示了守卫森严,象征国家的政治安全和边防的坚固。
- “蛮荒”二句:《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汉代对于边远蛮荒地区的定义,这里用来形容诗人所在的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但他/她却选择在此地继续前行,展现出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壮志。
- “平生”二句:诗人表示自己始终没有辜负朝廷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也从未在职责面前退缩或推脱,而是勇于担当并坚持到底。
- “天下”二句:意指自己的言行将会传颂于后世,成为后世效仿的榜样,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正义发声,不畏权威,敢于批评和劝谏的精神。
赏析如下: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蛮荒之地的描述,展现了一位官员面对艰苦环境仍坚守职责的决心与勇气。诗中的“虎豹门”象征着国家的边界和安全,“蛮荒地僻”则描绘了环境的荒凉与险峻。尽管如此,作者并没有被困境所吓倒,反而表现出一种超越常人的坚韧与执着。
首句“虎豹关严隔帝京,蛮荒地僻壮君行”,直接点出了主题,即通过重重障碍来到边疆之地,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责任的承担和对使命的尊重。接着,“平生肯负当言职,天下应传敢谏名”,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职责的认知和对历史评价的期望,他不仅没有逃避责任,而且愿意为了正义发声,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尊敬。
整首诗的语言虽然简洁,但情感深沉,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绘和自我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个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下官员形象的一种艺术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