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秋凉欲满城,庙门箫鼓达群情。
不忘后举千年祀,兼许先酬九日盟。
山色正高宜对菊,蟹螯初美试持觥。
因逢佳景怀遗烈,可胜寻常载酒行。
【注释】
九月朔:农历九月初一。卞(biàn)庙:指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为其父安帝立的卞太后陵墓所在地的卞山,今河南省开封市南郊。谒(è)祭:参拜祭祀。豫作登高之约:预先约定登高的日期。归次:回到驻地。偶成:随意写成的诗。
【译文】
秋雨秋风凉意满城,卞山庙门箫鼓齐鸣达群情。不忘后辈千年祀事,也答应前人重九登高之盟。山色正高适宜对菊饮酒,蟹螯初美试着举杯品尝。因逢佳景怀想先烈遗志,胜过平常载酒畅饮行乐。
【赏析】
《九月朔卞庙谒祭因有豫作登高之约》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诗人在九月初三去卞山游览时所见到的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
首联“风雨秋凉欲满城,庙门箫鼓达群情”,描绘出一幅秋日卞山下的风俗画:“风雨秋凉欲满城”,点明出游的季节和天气;“庙门箫鼓达群情”——庙中奏起箫管乐器,吹响了悠扬的鼓声,传达出人们欢乐的情绪。“欲满城”三字写出了秋天的气候,使人感到深秋已至,天气渐凉;“达群情”三字则写出了人们的欢腾心情,使读者仿佛听到了庙中的歌声,听到了群众的欢呼。
颔联“不忘后举千年祀,兼许先酬九日盟。”诗人以“不忘”、“兼许”两词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的回顾、对于文化的珍视、对于先人的缅怀,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期许——他希望自己能像先祖们一样,能够传承并发扬光大我们的文化传统,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繁荣昌盛。
颈联“山色正高宜对菊,蟹螯初美试持觥。”诗人在欣赏完庙中的美景后,又来到了山脚下的小餐馆——“山色正高”,这里的景色宜人,适合赏菊;而蟹螯初熟,正好可以开宴庆祝。诗人用“宜对菊”和“试持觥”两个短语,巧妙地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最后一联“因逢佳景怀遗烈,可胜寻常载酒行?”诗人在欣赏完风景后,不禁想起了那些英勇的先烈们,他们的牺牲精神和英勇事迹让诗人深感敬佩。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沉溺于过去的辉煌中,反而以轻松的心情继续前行。因为他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心中有爱,有信念,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